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年刘长卿与佛教工作范文刘长卿与佛教刘长卿是唐代盛中之交的著名诗人。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这是一段多乱的时期,从安史之乱把唐王朝拉入衰落的深渊,到奸臣宦官专权、党争萌生、藩镇割据等一系列“后遗症”的泛滥,刘长卿作为地方官,其仕途几经沉浮,命运辗转多难,但他对释道的信仰贯穿一生,而且随着他仕途的坎坷不断加深。一开元天宝时期,是刘长卿的读书求仕阶段,“唯有家兼国,终身共所忧”[1]是其爱国思想的表述;“且喜礼闱秦镜在,还将妍丑付春官”[2]是其对仕路的无限憧憬,说明他在应试之初是充满希望的。这一时期的刘长卿同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有强烈的儒家忠爱思想,渴望得到赏识干一番事业,他的宗教情怀还处于初步阶段。他早年东游时所作的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诗云:“到此机事遣,自嫌尘网迷。因知万法幻,尽与浮云齐。疏竹映高枕,空花随杖萦。香飘诸天外,日隐双林西。傲吏方见押,真僧兴相携。能令归客意,不复还东溪。”[3]从这首诗反映了刘长卿早年对佛学的认识,世间一切现象都虚幻不实,对于幽寂之境乐而忘返。不过此时他对佛学并无多少真切的体会。天宝七载,刘长卿落第,这时他很自然地借佛教和隐逸来求得内心的平衡,他在诗中云:“果得僧家缘,能遣俗人态。一身竟已适,万物知何爱。悟法电已空,看心水无碍。且将穷妙理,兼欲寻胜概。何独谢客游,当为远公辈”。[4]“悟法电已空”一句出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无非是认为万法皆空,不应留恋世俗的一切,所以既要像谢灵运那样游放山水,也应像慧远一样深悟佛理。佛教对他而言,只是仕途失意时暂时的安慰,对功业的追求仍是他的最高理想。刘长卿真正对释、道两家产生浓厚兴趣以至后来几乎难舍难分,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刘长卿曾屡试不第,入仕后“两遭迁谪”,并有一段牢狱之灾,(P290—311)[5]这对刘长卿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开始思索自己的过去和现状。“一官成白首,万里寄沧洲。久被浮名系,能无愧海鸥。”[6]是他的内心独白。“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7]“密行传人少,禅心对虎闲。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8]在禅境中得到了安慰和解脱,他对佛学由早年的略知皮毛而变为真心服膺。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唐代社会儒、释、道“三教调和”,唐代文人“周流三教”(P1309)[9]的时代潮流也从客观上促成和加深了刘长卿的宗教信仰。孙昌武先生认为唐代与六朝不同的是唐人的宗教信仰“已主要表现为个人的人生追求、精神寄托和道德修养等日常生活……宗教变成了平凡人生的内容,已融合到实际生活之中,成了一种精神‘享受’,成了安身立命的安慰和寄托。”P516[10]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刘长卿不幸的个人遭遇一拍即合,宗教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刘长卿生命的一部分,并进而演变为一种“情怀”。不可否认,这种特殊的“组合”,带给刘长卿的的确不是狂热的宗教信仰,而是持续的,弥散性的“宗教情怀”,在其人生和艺术的连个层面上相互浸润、积淀。二刘长卿与佛教关系密切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与僧侣的交游。与长卿交往的律宗僧人较多,有灵澈、灵一、道标、玄晏等几人。首先是灵澈,据宋高僧传载:“释灵澈,不知何许人也。察气贞良,执操无革,而吟咏情性,尤见所长。居越期云门寺,成立之岁,为文之誉袭远。讲贯无倦,生徒庚止如阔阴焉。故秘书郎严维、刘随州长卿、前殿中侍御史皇甫曾,睹面论心,皆如胶固,分声唱和,名散四做。”[11]可见灵澈以文咏见长,他又是一位律宗僧人,著有律宗引源)二十一卷。刘长卿集中有四首诗与灵澈唱和,即送灵澈上人还越中酬灵澈公相招)(送归高阳旧居送灵澈上人。灵一是刘长卿诗中提到较多的一位,有六首,足见二人交情颇深。据宋高僧传卷六唐昊兴法海传载:“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肆,同昙一、灵一等推为颜、冉焉。”[12]可知灵一也是一位律僧,且以文义见长。还有一位与长卿交游的律僧是灵佑,长卿题灵佑和尚故居诗云:“叹逝翻悲有此身,禅房寂寞见流尘。多时行径空秋草?几日浮生哭故人!风竹自吟遥人磐,雨花随泪共沽巾。残经窗下依然在,忆得山中间许询。”此诗是作于灵佑去世后,从诗中看,二人交情不浅。据(宋高僧传)卷十四唐扬州龙兴寺法懊传载:灵佑为律学高僧法慎的弟子,同书卷十五灵一传载:“自尔叩维扬法懊师,学相部律,造乎微而臻乎极。友善者慧凝、明幽、灵佑、会稽昙一、晋陵义宣。”[13]足见灵佑也是一位律僧。以上可见,与刘长卿交往的僧人大多是诗僧。以文会友,诗文互赏是其交往密切的重要原因。三刘长卿对道教的密切程度较佛教而言较低。但在刘长卿的一些诗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其对道教心存向往。刘集中第一首有关道教的诗是过白鹤观寻岑秀才不遇:“不知方外客,何事锁空房。应向桃源里,教他唤阮郎。”[14]刘长卿与道士的交往主要集中在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