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表6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浙江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汉语表达中性别不对称现象研究学院语言文学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汉语101学号110251034学生姓名戚科益指导教师金素芳开题日期2013年12月26日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化,语言和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够反映社会存在。在语言使用当中,由于当事者的同时,受个人的社会环境,教育程度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使得个体语言使用的不同。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是不分高低,为全社会所服务的,但由于个体之间的差距,男女之间的心理,社会分工角色,社会理念等不同,使得语言表达也有了性别差异。我国语言学界对性别语言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刚开始的起步阶段,学者研究的对象多集中在外国语言,己经发表的论文也以翻译和介绍英语性别歧视及其原因的文章居多。但随着对这个课题的深入研究,并且根据我们本国的语言环境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围绕性别语言的研究才逐渐展开。经过30多年的研究讨论发展,我们国家的性别语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语言学界对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的研究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一是汉语的性别歧视;二是汉语表达的性别差异;三是产生汉语性别歧视和汉语表达性别差异的原因。本课题的研究有如下意义:理论上意在揭示性别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加深对语言内在深意的理解,解释语言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的内外原因。对性别差异语言有独到的见解,具有很多现实指导意义,实践上能更清楚地帮助人们了解两性在不同语言使用上的差异,认识汉语在两性上的不同表述,能够更好促进两性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给目前国内火热的相亲市场提供借鉴,同时也为了有关的语言学教育做一些参考。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现代汉语的性别表达不对称现象,主要从构词、姓名、以及俗语几个方面对汉语性别表达不对称现象进行举例阐释,并且分析其中的现实社会原因,为人与人之间更好的沟通做一些参考依据,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全面地表述汉语性别表达不对称现象,二是对这个特殊的语言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较法(对语言材料所进行的描写和分析都是在男女两性用语的对比中完成的);语料分析法(对“成语、俗语中的性别标记不对称”的研究主要是通过选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成语、俗语语料,通过对其中涉及到性别指示的语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性别标记不对称现象)。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1.2013年11月5日,指导教师正式开始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下达任务书,并认真检查学生所收集的相关材料;学生开始撰写论文开题报告;2.2013年11月5日-2014年1月9日之间,指导老师完成对开题报告及任务书,尤其是对论文提纲的审阅及修改;学生上交开题报告及任务书定稿,指导老师认真填写开题报告的意见栏;完成开题报告答辩会3.2014年1月10日后开始进行文献综述与初稿的写作。5.2014年2月20日前,上交论文初稿;6.2014年3月-5月初,指导老师完成对学生论文多次的审阅及修改;7.2014年5月5日,上交规范的定稿。写作大纲:标题:汉语表达中性别不对称现象研究前言汉语表达中性别不对称现象概述二、汉语表达中性别不对称现象的类型(一)构词中性别表达的不对称(二)姓名中性别表达的不对称(三)俗语中性别表达的不对称三、汉语表达性别不对称现象成因结语参考文献致谢六、主要参考文献:1.曹聪孙:《中国俗语选释》,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2.戴云:《传统女性称谓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审视》,《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九期;3.陈冠民:《歇后语大词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年;4.孙汝建:《性别与语言》,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5.孙汝建:《汉语性别歧视与性别研究》,华中科大出版社,2010年4月;6.徐宗才、应俊玲:《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7.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S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8.许慎:《说文解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龚云娟:《性别标记的非对称现象》,《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5年第八期;10.李福唐:《成语中的性别歧视》,《语文月刊》,2009年第2期;11.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德博拉.坦嫩著,周红,祝畹瑾译:《你误会了我——交谈屮的男人和女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3.玛丽著,艾晓明等译:《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