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社科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社科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摘要:本研究对在现有研究生培养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关注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方式,少有研究有针对性地基于中国经济社会现状,基于中国目前研究生培养现状提出相应的合理的发展道路。基于我国社科类研究生培养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从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注重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实行与国、内外一流研究所培养单位进行联合培养,多导师共同合作、培育研究生不同角色能力,校、企合作,注重实践,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五个方面来构建我国社科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关键词:社科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研究生培养研究概述从目前的研究生培养现状来看,我国研究生培养与国外相比还处于初级或者探索阶段,不同学科间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趋同,这也引起了较多学者的关注。从目前有关于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研究总结来看,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1)目前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研究。这部分研究有较多学者关注,这些学者指出研究生培养的师资力量、学位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以及研究生的学风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李松,2001;原献学,2010等)。该类研究主要是对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反思,并且往往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对比。但从这些学者的研究来看,对于目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深刻,更多地关注了表象,而没有去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这也是需要我们去重点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问题。(2)关注研究生培养方式。现有研究主要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苏萍,1996;赵炬明,2002;原献学,2010),但少有研究有针对性地基于中国经济社会现状,基于中国目前研究生培养现状提出相应的合理的发展道路。这也是我国今后培养高水平研究生面临的主要障碍。现有研究生培养方式的一大趋势是借鉴国外的培养精英,将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分开培养。由于处于初级阶段,多数学校并没有有针对性地基于不同性质的研究生提出相应的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实践,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则需要注重创新精神,对于社会科学类学术型研究生则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其他学科的学术型研究生等同看待。因为社会科学类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直接为整个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有关于社会科学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需要被重视,其也迫切需要改革。2.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现象是发展速度极快(李松,2001),研究生的数量逐年攀升,每年也为国家和企事业单位输送大量的相关人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征也是其面临的重要挑战是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注重社会实践,关注国计民生、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张茂林和郭富根,1997),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培养更是如此。然而,目前社科类研究生培育机制似乎并没有很好地与该目的相匹配。综合而言,目前社会科学类研究所培育的现状可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速度过快,过于追求数量。这是我国研究生培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这也受广大教育研究学者所关注的热点之一。绝大多数的研究生培育单位看到社会对于社科类人才,特别是经管类人才教育的巨大需求,投入大量师资力量广泛招生。这种跳跃式培养模式带来的是研究生培育数量的急剧攀升,但忽略了研究生培育质量建设(李松,2001)。缺乏长期的战略性思考是目前社科类研究生培育模式中面临的主要问题。(2)课程教学形式单一。目前的社科类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形式主要以课程教育为主,并且典型的案例探讨也并未受到重视。这与国外强调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无法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叶勇和姜辽,2011)。因此,社科类研究生培养应当更多地侧重实践性,通过鲜活的现实案例来加深研究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或通过实践活动来领悟和提炼理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3)培养模式保守,与现实需求相背离。在现有的培养机制中主要以教和学的培养模式,沿袭着传统的培养方案,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缺乏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实践培养机制(赵炬明,2002)。这种培养模式的结果是往往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缺乏实践性,与社会的现实需求相差甚远。国外在研究生培养中实行多导师合作、校级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培养等模式需要国内培养单位借鉴。3.我国社科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以上社科类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决策者们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但令人欣慰的是,各培养单位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正努力尝试去加以解决。结合我国社科类研究生培养现状,本文提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1)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注重理解和运用理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