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鄂尔多斯智慧经济浅析鄂尔多斯智慧经济浅析一、智慧经济内涵智慧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发展形态。从学理上来说,是指集科技、信息、知识、环境、文化、伦理、道德于一体的战略性、创新型经济。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智慧经济是在物质资本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使劳动者的智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决定性因素的一个重要经济发展阶段,包括知识经济、IT经济、虚拟经济、智能经济、创意经济等新生经济。智慧经济的主要特征有:一是经济中各种要素、各个领域、各个主体间实现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协调经济与环境、能源、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经济发展模式更加依靠高级人力资本,智慧型劳动者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三是国民经济核算是采用智慧GDP进行核算,核算过程不仅要考虑经济收益,而且涉及能源成本、生态成本、环境成本及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四是智慧经济是一种有预见性的经济,在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智慧经济会同步考虑城市现代化建设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增强对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贫富分化、能源危机等负面效应的预见和防治。二、鄂尔多斯智慧经济发展现状(一)信息化建设情况2007年,鄂尔多斯市提出了“围绕数字鄂尔多斯建设,实现与呼包鄂、晋陕宁地区的信息资源高效对接和互通互享,为鄂尔多斯走进全国走向世界打造坚实的基础平台”的新构想。2009年,鄂尔多斯数字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启动,2010年底,“数字鄂尔多斯”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全面实施。通过几年建设,鄂尔多斯基础电信网络、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在全市得到普及推广,基础电信网络已基本覆盖所有旗区、苏木乡镇和行政村,初步形成了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高速宽带网络体系。“数字东胜”于2009年正式启动,是自治区101个旗县区内第一个在城市层面推进数字城市建设的区县。智慧伊金霍洛旗惠民工程于2011年开始建设,初步建成了电子政务、综合城市管理、数字社区、应急指挥综合管理系统。康巴什新区数字城市于2012年开始建设,以信息惠民、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为总目标,初步建成了集数字公安、数字城管等为一体的综合指挥平台。(二)数字化建设情况鄂尔多斯市各部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大力推进,数字建设、规划、财税、工商、园林、国土、农牧、公安等信息化建设工程均取得了明显成效。成立了市信息资源中心,负责全市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与服务。市民一卡通、96158市民统一呼叫中心、数字教育、数字文化、数字卫生、数字社区、智能楼宇等民生工程也加快稳步推进。(三)智能产业建设情况自2009年始,鄂尔多斯大力发展和培育以云计算产业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全球领先的绿色云计算服务中心(IDC),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软件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加快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全市信息化应用水平。目前,已有15家企业与鄂尔多斯市政府签订了云计算产业合作意向协议,中兴能源、世纪互联、鼎联数码三个项目已入驻鄂尔多斯云计算产业园区开工建设,总投资额达403亿元。在建和新建的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10项,总投资额达855亿元。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快速拉动智能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幅提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准和服务水平,带来信息技术和信息人才的高度汇聚,有效促进“产、学、研、用”的融合发展,推进新知识、新技术、新产能和新品牌的不断创新和培育。通过多年建设,鄂尔多斯已经成为全区信息化标杆城市,为全市智慧经济建设铺垫了良好的基础。三、鄂尔多斯发展智慧经济存在的问题一是认识不足。智慧经济属于新型经济体范畴,大多数人处于初级认识阶段,目前许多农村牧区发展相对落后,智能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使得全市整体智慧经济建设水平较低。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目前鄂尔多斯经济发展仍然以能源经济为主要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智慧经济所占比重较低。产业层次也较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很重。三是创新力度不强。全市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正由初级应用向深化应用方向转变,跨地区、跨部门的协同业务正在起步,直接面向企业和公民在线互动应用还不够深入;市信息中心平台及区域性的信息平台利用率还不高,全局性的基础数据库有待完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还比较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规模和水平还有较大空间。四是投资不足。用于智慧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还很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需求与资金投入矛盾突出,影响了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特别是部分偏远地区受财力条件的限制,对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投入甚少,制约了全市智慧经济建设的整体和协调发展。五是人才匮乏。智能产品制造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规模比较小,缺乏带动行业发展的大集团,研发能力比较弱,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公共技术支撑环境亟待改善。四、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