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中阶段感恩教育探析HYPERLINK"http://www.chinaqking.com"www.chinaqking.com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1-4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8年第11期供稿文/纪美清[导读]感恩教育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摘要:感恩教育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本文从当前学校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来阐述重视和加强学校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关键词:初中生、感恩教育一、问题的提出目前,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科技的高度发达,竞争压力的增加,新旧价值观之间发生着强烈的撞击,从而使得一些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特别是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部分青少年享受了太多的爱、给予和无限制的满足,从而养成了自私任性、牢骚满腹、忘恩负义等不良的品质。其具体表现在,学校中出现了一系列学生知恩不报、漠视亲情、友情、师生情的现象甚至严重到忽视、伤害他人生命、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事件。从这些令人心痛的事实中,我们意识到教育中德育的缺失,德育生活化有效性的薄弱,中学生感恩思想的淡薄和对人情的冷漠。在这种形势下,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被提了出来,并引起广泛的关注。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意识,用感恩的心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冷漠、自私和自卑,已经慢慢的成为德育的重中之重,从而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更充满人情意味,进而淳化或改善社会风气,让社会变得温暖如春。二、感恩教育的内涵我们认为,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必须是由内而外的,发自内心的感激,是自然的。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识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情感教育。感恩教育可以引发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责任意识、生命意识、关怀意识、自立意识。感恩的对象很宽泛,包括个人、团体、社会和自然。三、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分析现在的学生缺乏爱心、善心、感恩之心,感恩意识的淡薄随处可见,并已造成青少年道德和人格的缺陷。归结起来,主要的原因如下:1、独生子女因素是造成感恩意识淡薄的内在原因。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父母不仅为这些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提供了众星捧月式的生活氛围。不少孩子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饯,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溺爱只会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造成了独生子女惟我独尊的心理状态,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注重自我的感受。他们认为对周围给予自己关爱的人尊重和珍惜似乎成了没必要的东西。另外,许多90年代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没有接触艰苦环境和艰苦教育的锻炼和熏陶,孩子失去了应有实践的磨砺,体悟不到劳动的艰辛。2、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但市场经济环境中有些人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唯我独尊、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的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错误观念,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思想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3、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现状。由于我国考试制度导致的教学目标单一,使社会普遍只重视对孩子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学校和教师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智育上,目前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主要还是分数和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四、初中感恩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初中感恩教育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的教育、培养其感恩意识;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生进行识恩教育,让他们认识和了解身边所获的恩惠和方便,从感受父母之恩为起点,到感受、认知教师、朋友之恩,再到感受其他陌生人的恩情如司机、警察、服务员等等,并在内心里产生对其认可,激发感激之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了解到自己作为消费者的位置,从而克服自己不良的品质,试图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言行来表达自己的感激或适时报恩。五、初中感恩教育实施的方法第一,取得家长的共识与合作,发挥家庭在感恩教育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在儿童期家庭教育要占整个儿童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一半,因此,取得家长对感恩教育的共识,建立有效的家庭感恩教育环境,搞好家庭教育和家校之间的有效合作对于感恩教育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优化教育环境,创设充满爱心的感恩世界。学校应加强教育环境的优化,如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对感恩事件及时发现、及时表扬;优化人文环境:如建立平等、理解、宽容、关爱的师生对话关系,形成双向互动、民主的气氛;促进生生的友爱关系,形成关爱、互帮互助、愉悦、真诚的集体氛围等等。特别是在儿童期,各方面都对孩子有着榜样示范作用,会强化孩子的模仿行为。第三,借助课堂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识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