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获得重大发展,下列各项属于该时期重要成就的是:A、瓷器制作技术成熟B、纺织技术出现萌芽C、冶铁技术出现D、青铜技术达到很高水准2、《吕氏春秋》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老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社会分工B、经济制度C、生产力水平D、劳动力状况3、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4、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阶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D、不纳租税5、有学者指出,古代小农的供给行为具有双重性,即在满足自己家庭消费的同时,又积极向市场提供剩余农产品和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活动。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古代小农生产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B、市场需求是影响古代小农生产的决定性因素C、古代小农具有强烈的商品生产意识D、古代小农主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生活必需品6、史载,西汉政府曾令商人自报资产并按高于手工业者五倍的税率纳税。对违反规定者,没收其全部财产,对举报者,奖给所没收财产的一半。此举作用包括:①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②强化了“工官”制度③打击了商人势力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7、汉朝时政府曾建立了“工官”工场,即官营企业为基础的工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魔兽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起了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基础。公关工场和国营企业都:A、代表了当时制造业的最高水平B、决定了当时市场的供求C、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8、“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对人世沧桑的概括。”材料中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C、自然经济逐渐瓦解D、土地所有制的非延续性9、《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10、某材料记载:“元月十五日时……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早可能发生于:A、唐代B、宋代C、明代D、清代11、唐朝前期存在三种土地占有情况。一是地主战友的土地。这种占有关中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东最少。二是按均田法农民占有的土地。这种占有关东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中最少。三是百姓自己开肯定的土地。在关中地区,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的田地最少,主要是因为该地区:A、商品经济发达B、存在井田制C、小农经济落后D、地主占有大量土地12、北宋东京“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途径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13、与宋元时期相比,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输出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制瓷技术的进步B、明清政府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C、新航路的开辟D、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14、明初,政府政府规定凡有田地五亩至十亩的农户,必须有半亩栽种桑麻木棉,十亩以上者加倍。这一措施:A、导致了小农经济的瓦解B、促进了棉纺织业的产生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兴起15、明朝万历年间,掌握了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募,募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16、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对出现该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时间弘治(1488-1505年)嘉靖(1522-1566年)万历(1573-1620年)吴江县3市4镇7市4镇10市7镇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加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江南城市的发展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17、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A、社会风气日益恶化B、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C、商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