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班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中班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通过看看、说说画面内容,学学、做做鼠小弟的动作,感受故事的趣味性。2、理解故事内容,学会语句:要是我也……3、乐意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初步感知用自己的特长来解决问题的道理。二、活动准备:1。媒体课件“想吃苹果的小老鼠”。海狮玩球视频。2。表格、小动物图卡三、活动过程:(一)出示苹果导入,引起幼儿兴趣。我这里就有一个苹果,是从这棵树上摘下来的。那请你告诉我,这是一棵怎么样的树?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摘到苹果?(幼儿大胆猜测)(二)介绍绘本今天,神气龟给我们带来关于苹果的故事书,我们赶紧打开来看看吧。(三)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看画面,理解故事内容。1、(图一)鼠小弟看见这满树的红苹果,谗得怎么样呀?谁来表演一下馋嘴的小老鼠。可是这棵苹果树长得太高了?小老鼠怎样才能吃到苹果呢?(幼儿讨论)师:小朋友们想的办法可真好,那故事里的小老鼠,它又会怎么做呢?到底吃到苹果了吗?让我们接着往下看。2、(图二)看!来了一只乌鸦。乌鸦是怎样吃到苹果的?(关键词:飞)3、(图三)鼠小弟在干什么呀?(给与幼儿充分表达的空间,包括学学动作、表情,教师都给与肯定)为什么要这样做呀?小结:小老鼠使劲地挥动手臂想飞起来摘苹果,可它没有翅膀,飞不起来。要是我也有翅膀……我们一起来学学鼠小弟看,组织幼儿集体配合动作学说语句。4、(图四)看看,又有谁来了?猴子是怎样摘到苹果的?小老鼠看见了会怎么想?小老鼠会爬树吗?它有没有爬上去?为什么?小结:小老鼠多想象猴子一样,爬到树上去摘苹果,唉,可它的力气实在太小了,爬不动。大家猜猜,还会有哪些小动物来摘苹果吃?5、(图六)又有谁来了?来了一头大象。大象是怎样摘到苹果的?鼠小弟拉长鼻子图,看,鼠小弟在干什么?他模仿的是谁?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结:大象有长长的鼻子他们也都能吃到苹果,而鼠小弟还是没有这些本领,吃不到苹果。接着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一次我请小朋友用猜测的方法想一想,谁会来摘苹果呢?等会把你看到的来告诉我们。依次播放图。(四)发挥想象,大胆创编1、后来又来了三个动物,看(示图,他们是长颈鹿、袋鼠,犀牛),他们又会用什么本领来吃苹果呢?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看了又会怎么做,怎么想呢?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2、组织交流:谁愿意来说说,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动物。3、小结:长颈鹿有长长的脖子,袋鼠能一下跳的很高,犀牛力气非常的'大,他们也都能吃到苹果,而鼠小弟还是没有这些本领,不但吃不到苹果,反而搞的自己鼻青脸肿的。4、小朋友,我们帮鼠小弟数一数,树上还有几个苹果。看着动物们一个一个摘走了苹果,它会怎么样?(幼儿会说,很伤心,不开心等等,教师顺势引出,就在鼠伤心难过的时候,来了一只海狮。(播放课件)猜猜海狮会用什么本领帮助它摘苹果的?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合理想象)看看,我们猜对了吗?(顶、合作)有趣吗?5、鼠小弟终于摘到苹果啦,这一次他心里会怎么想?(幼儿说说)对了,他们可开心啦,还玩起了顶球游戏呢,示图。真有趣!(五)完整感知,欣赏绘本1、我们来完整地欣赏一遍这个有趣的故事吧。2、出示表格。提问:谁会用飞的本领拿走苹果?谁会用爬树;长长的鼻子、脖子;跳;力气大的本领拿走苹果?依次出图卡。最后鼠小弟是跟谁合作拿到的,怎么拿?4、小结:鼠小弟和海狮就是因为互相合作才能摘到苹果的。在以后的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也要像它们一样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做起事来一点也不含糊,只要我们不放弃,总会成功的!四、结束:你觉得还有谁也有本领吃到苹果的呢?请小朋友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动动脑筋下次来告诉大家。中班教案篇2活动目标1、学习5以内的点数。2、通过不同的变换方式,了解5的守恒。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点数5以内的事物,并能用相应的数字表示活动准备1、轻音乐2、大小不同的5个泡泡卡片15套小和小女孩卡片一套活动过程1、走线放轻音乐,锻炼幼儿形体和平衡能力,并做线上游戏“抱抱团”。2、课堂导入以小女孩吹泡泡的故事引入课堂,并念儿歌“吹泡泡、吹泡泡、吹个大泡泡、吹个小泡泡,泡泡飞高了,泡泡飞低了,泡泡爆炸了”3、内容呈现出示小女孩卡片和吹出的5个大小不同的泡泡,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观察泡泡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等;让幼儿说出泡泡的数量,并用数字5来表示;教师变化泡泡的大小和位置让幼儿观察,并用数字5表示;4、操作练习?教师分发提前准备好的十五套泡泡;让幼儿“变魔术”(拿着手中的5个泡泡随意拼图),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幼儿数量相同的泡泡可以变换出不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