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观潮》教案(推荐)《观潮》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潮》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观潮》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3.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教学重点: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教具准备:钱塘江大潮课件、观潮范读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人们眼中的大潮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观潮》,多媒体出示图片12、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打开课本和作者一起去观潮。二、整体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潮水的?2、多媒体出示图片2(让学生用书中的词填空)3、理解“天下奇观”这是总写钱塘江大潮(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的“观”和观潮的“观”不一样,一个是景象,一个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是天下最奇妙、最罕见的景象)4、作者按什么顺序具体描写观潮的过程?(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逐段分析课文1、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看影片剪辑潮来前)2、潮来之前我们知道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书中找答案。)结合影片剪辑,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回答)抓住江面很平静、白蒙蒙的一层薄雾(板书,潮来前江面平静)3、从哪里可以看出观潮的人多?(人山人海)4、文中如何写观潮人的心情?(等着、盼着)指名读出观潮人心情的句子。5、我们是否也在等着盼着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看潮来时的影剪)6、对照课文看作者如何描写潮来时的景象?(齐读课文)7、这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声音、样子)8、在文中找找作者描写声音的语句读读。出示图片3(指名读、同桌读、齐读)9、潮水声音随着大潮的从远到近发生着变化,听到声音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什么?(潮水的样子)10、找出作者描写潮水形状的句子读读。出示图片4(分读、齐读、自由读)要求读出浪潮来时的气势,分析句子修辞方法。(板书:一条白线——白色水墙——白色战马)11、作者是怎样把声音、样子这两方面再现给读者眼前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潮来时的段落,边朗读边体会。12、大潮如此雄伟壮观,大潮过后的江面又是怎样呢?看潮来后影剪(板书:潮来后)13、大潮过后江面有什么变化?女生读最后一段,看课文从那些词语体现了潮水之大?(抓住“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涨了两丈来高”)这些都说明潮大。14、大潮西去江面终于又恢复了平静。四、总结全文1、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海塘大堤上观潮,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谁能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想。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观潮》教案2【设计理念】1、注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创设情景,感悟语言,领会课文情感内涵,并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目标】1、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为家乡有着如此壮观的景色而自豪,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生字词语,能在品读中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并参考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4、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习积累语言材料。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背诵3、4自然段。6、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词、句,感受潮水的壮观,感受作为潮乡人的自豪。7、发挥小组合作的功效,通过合作品读,使一些感悟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得到帮助。【教学重难点】创设情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受作为潮乡人的自豪。【学生分析】本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比较活跃。但是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相差也很大。【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农历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出了钱江潮壮观的景象。文章语言生动,词汇丰富,适合学生积累。【教学过程】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1、大家知道农历八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