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第PAGE\*MERGEFORMAT19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9页小学教学教学计划9篇小学教学教学计划范文9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我们的教学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何不赶紧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为了让您不再有写不出教学计划的苦闷,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教学教学计划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小学教学教学计划篇1为了进一步落实*县教育局20xx年工作要点和进修学校工作计划的要求,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工作,我校为了营造教学工作的研究氛围,拓宽教育渠道,让家长亲身体会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环境,共同探讨新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特定于20xx年5月13日举办教学开放日课堂教学交流活动,让家长兄弟学校教师走进课堂,共同走进新课程。一、活动目的1、为了增强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了解学校的管理与发展,了解课堂教学和课改动向,了解学生学习形式的转变,了解课改中教师和家长需要履行的义务和职责,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教师,共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2、立足学校,放眼社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辐射作用,争取家长和社会各届对学校管理的大力支持,积极协调家校关系,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3、广泛征求各校教师及家长对我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建议。二、活动主题:共同切磋,提高质量。三、活动安排1、5月11日,召开校长、主任、大队辅导员及教研组长会,研究制定活动内容,发布学生家长邀请通知。2、5月11日安排印制课堂教学日程安排表,所有学科尽量全部展示。3、5月13日早晨7:40课任教师协助主任做好接待,组织填写登记表,发放《“教学开放”意见反馈表》。4、校领导、没课的教师随家长进入班级听课。5、访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可与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学生在校内的情况,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6、讲课教师收回“家长意见反馈表”。7、参观:学校组织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我校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以及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等进行参观,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四、教师注意事项:1、全校教职工要不断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做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活动期间,全校教职工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主动接受社会和家长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检阅。2、全体教师要以此次活动活动为契机,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真正树立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教师新形象。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3、各年级任课教师要认真组织教学,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学生学而不厌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4、活动期间,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关心学校,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礼貌待人、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给社会、给家长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5、任课教师认真备课,教研组做好指导,结队子教师相互听课评议,保证课堂质量。6、班主任、体育教师保证学校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尤其是间操课,放学站队等形象。7、授课教师将本课教学设计写成单页交教导处存档。8、教师写一篇反思性说课材料。五、教学开放日领导小组组长:*成员:*新农乡中心小学二0XX年五月小学教学教学计划篇2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为纲要”,实施环保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方针,学校将大力开展学校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环境意识,提高环境道德水平,强化环境法制观念,普及环保科普知识,弘扬环境文化,形成热爱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新风,使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环保道德行为习惯,确保学校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二、目标任务开设专门课程,并将环境保护专题教育与各学科渗透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体验、欣赏、反思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集体、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三、实施途径1、加强宣传利用晨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在师生中广泛宣传环境教育目的和意义,做到人人知晓。国旗下的讲话有环保宣传内容,学校的宣传橱窗、画廊、板报上刊登环保知识,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定时播放环保文章。2、以学科环境教育渗透为主渠道,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在教学内容中要求教师做到抓住重点、积极渗透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学会爱护大自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途径和方法,灵活选择户外教育、社区教育、实地考察、个案研究等方法,理解各学科中包含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知识,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对周边环境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