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羚羊木雕说课稿羚羊木雕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羚羊木雕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羚羊木雕说课稿1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羚羊木雕》(边说边写)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分析《羚羊木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说的是,“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后逼“我”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木雕还给“我”。因为对朋友的反悔、父母的不理解,自己分外伤心。本文比较浅显、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中大量的人物对话,适合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本册教材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友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珍视友情;通过本文的学习,还能更好地理解《风筝》、《散步》和《诗两首》,在这个以“亲情”为主题的单元中处于桥梁纽带的重要地位。(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2)学习边读、边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3)读懂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能力目标(1)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环境和心理活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写自己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所赞美的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3、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思想感情。4、教学难点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二、说学情生活中,时有发生类似的“亲情”与“友情”相矛盾的事情。刚刚步入初中的孩子们,又正处于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的时期,他们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本文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兴趣,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因此,本文所写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此时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期,需要教师的引导,老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处理这些矛盾时某些必须坚持的原则,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三、说教法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根据教材以及学生实际,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1)首先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结合文章语言、学生的生活,在讨论中感悟亲情与友情。并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让学生摹仿写作。从而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让他们采取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四、说学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据本文的思想内容,讲这课我确定了一下学法指导:(1)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合理地运用“圈点勾画法对文章进行标注。(2)有感情朗读法以及自主讨论、探究”(3)带动学生体验当自己遇到同样的问题时的感想以及处理方法。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在学校上课,你每天都盼着能够早点放学,早点回到个温暖的家。但是一回到家,你又开始想念学校的'同学!(有吗?)我们总是抱怨父母管得太多、太严,父母总是觉得我们不太懂事!(是吗?)有了秘密,我们不再告诉父母,更愿意跟自己的同龄人述说(对吧?)当亲情和友情难以选择时,我们该怎么做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羚羊木雕》,聆听“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二)检查预习(个别提问后齐读)抹攥逮怦怦树杈寒战(三)赏析课文1、阅读课文在学生阅读课文前,提出以下问题:(1)这篇课文涉及到哪些人物?(2)写了一件什么事?(3)这些人物各持什么态度?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学会“圈点勾画”(边读边圈点勾画出重点词句)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说”的能力,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表达能力。2、分角色,评人物1、请用一个词语或短语归纳: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我”2、补充完整:我觉得这是一个_____的木雕,我是从_____看出来的,它写出了木雕的_____。【这一环节,通过同学们对所填词语的相互比较、评价,提高选词能力,从而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然后要求学生用相应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