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议在高职公共课中应引入国学教育摘要: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公共课处于被安排的状态,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了高职人才人文素质偏低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在高职公共课中引入国学教育,解决这一突出的问题。关键词:公共课;人文素质;国学教育最好的高技能人才一定是德才兼备的人才,高超的技艺获得的是高超的境界。高职人才培养不能只强调工学结合的技术训练,否则,高职院校就会沦落为培养制造型人才的摇篮。只有重视公共课教学,才能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既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真正地成为高素质人才。一、高职院校公共课现状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今天,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沦为岗前培训机构,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是由各教学系部和专业教研室安排,以至于高职院校的有些技能型专业过于“自我”,偏于专业知识和能力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公共课教学。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被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而非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处于放任状态,还没引起高职院校的足够重视。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人文素质教育造成的后果是:政治思想正确,但心理不健康;爱党爱国,但对职业不忠诚;终生从事的职业,却缺乏职业道德;外表象“绅士”,但不爱护公共卫生;知识丰富,但不会打理生活;思维有条理,但家里乱糟糟的;自尊心强,但不知道尊重他人;追求幸福,但不会享受生活;技术高级,但家庭水电小事解决不了;尊重上级,但处理不好同事关系;工作努力,但不知道自己的追求等等。中国教育的失误,就失误在非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缺失。这一点,在高职院校里显得尤其突出和紧迫。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公共课进行改革,使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成为有思想、有文化品位的创造型人才。如何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在高职公共课中引入国学教育。二、引入国学教育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它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影响甚深,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严重缺失了。(一)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必要性纵观中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除了历史、语文、思想政治外很少有真正属于民族文化的课程。当中国国学备受世界瞩目的时候,当西方学者深入中国文化进行挖掘力求创新的时候。我们却正在淡忘或者忽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这种淡化、西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反映出中国当代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个令人担忧的倾向,这就是在科学化与民族化、西方化与本土化两条道路选择上的徘徊和矛盾:当国家现代化需要不断培养出能够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时,我们往往通过压缩民族文化教学时间来保证近期目标的实现;当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需要大量引进西方文化的时候,我们又往往面临本土文化被西化的危险。急功近利的作法实际上是在扼杀人才,是在扼杀人才的创造力,更是在扼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种民族文化被淡化、西化的后果就是民族精神的逐渐退却。(二)国学教育概念的界定“国学”之名,始于20世纪初。当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即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广义上的国学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在对国学教育进行研究时,我们采用的是狭义国学。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就是指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民族精神的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三、高职院校国学教育创新(一)在国学教育的政治导向上,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方向问题至关重要,方向是旗帜、是灵魂。我们就是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指导国学教育和研究。国学历经不同社会形态的积累,精华与糟粕并存,先进与落后同在。我们在国学教育中,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既要看到国学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看到国学的时代价值,认真辨析传统文化的科学因素和民主因素,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使国学教育贯穿科学精神、符合高职院校公共课的需要。(二)在国学教育的目标追求上,锲而不舍地提高高职人才的人文素质国学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