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实验五直梁弯曲实验预习要求:1.复习电测法的组桥方法;2.复习梁的弯曲理论;3.设计本实验的组桥方案;4.拟定本实验的加载方案;5.设计本实验所需数据记录表格。一、实验目的:1.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变分布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2.用电测法测定三点弯梁某一横截面上的正应变分布与最大切应变,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3.学习电测法的多点测量。二、实验设备:1.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电阻应变仪;三、实验试件:本实验所用试件为两种梁:一种为实心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其横截面设计尺寸为2h×b=(50×28)mm;另一种为空心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其横截面设计尺寸为h×b=(502×30)mm,壁厚t=2mm。材料的屈服极限s360MPa,弹性模量E=210GPa,泊松比=0.28。图一实验装置图(纯弯曲)图二实验装置图(三点弯)1FFFaaaa2a图三纯弯梁受力简图图四三点弯梁受力简图(a=90mm)(a=90mm)四.实验原理及方法:在比例极限内,根据平面假设和单向受力假设,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变为线性分布,距中性层为y处的纵向正应变和横向正应变为:My()yEIZ(1)My()yEIZ距中性层为y处的纵向正应力为:My()()yEy(2)Iz对于三点弯梁,梁横截面上还存在弯曲切应力:FSSz()()y(3)Iz并且,在梁的中性层上存在最大弯曲切应力,对于实心矩形截面梁:3FS(4)max2A对于空心矩形截面梁:FS22max[(bh(b2t)(h2t)](5)16Itz由于在梁的中性层处,微体受纯剪切受力状态,因此有:max(6)maxG0实验时,可根据中性层处45方向的正应变测得最大切应变:(00)2020()max454545457本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多次测量在一级载荷增量M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增量、’和max。于是式(1)、式(2)和式(7)分别变为:2My()yEIZMy()y(8)EIZMy()yIZ()22max450450450450(9)在本实验中,MPa/2(10)最后,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Nn()y()yn1NNn()y()yn1(11)NNn()y()yn1NNn,maxn1maxN本实验采用电测法,在梁实验段某一横截面的不同高度(梁的上下表面、中性层及距中性层±10mm、±20mm)处粘贴纵向电阻应变片,在梁的上下表面处粘贴横向应变片,并在梁中性层处沿±450方向粘贴应变片。五、实验步骤1.设计实验所需各类数据表格;2.拟定加载方案;3.试验机准备、试件安装和仪器调整;4.确定组桥方式、接线、设置应变仪参数;5.检查及试车;检查以上步骤完成情况,然后预加一定载荷,再卸载,以检查试验机和应变仪是否处于正常状态。6.进行试验;将载荷加至初载荷,记下此时应变仪的读数或将读数清零。逐级加载,每增3加一级,记录一次相应的应变值。同时检查应变变化是否符合线性。实验至少重复两次,如果数据稳定,重复性好即可。7.数据经检验合格后,卸载、关闭电源、拆线并整理所用设备。六、试验结果处理1.在坐标纸上,在y—坐标系下描出实验点,然后拟合成直线,与理论结果进行比较,并计算同一y坐标所对应的实验和理论之间的相对误差;2.计算上下表面的横向应变增量与纵向应变增量之比的绝对值;3.对比纯弯状态与三点弯状态的实验结果,并分析横截面上剪力对正应变分布的影响。七.思考题:1.设计本实验的夹具应考虑哪些因素?2.安装试件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3.在本次实验中,如何用半桥法测最大弯曲正应变?试画出桥路图。4实验六(一)梁变形实验(1)简支梁实验(2)悬臂梁实验预习要求:1、预习百分表的使用方法;2、预习梁的挠度和转角的理论公式。3、设计本实验所需数据记录表格。(1)简支梁实验一、实验目的:1、简支梁在跨度中点承受集中载荷P,测定梁最大挠度和支点处转角,并与理论值比较;2、验证位移互等定理;3、测定简支梁跨度中点受载时的挠曲线(测量数据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