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天一阁图书工作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意大利马拉特斯塔图书馆和洛伦佐图书馆)之一。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天一阁原有藏书达7万卷,现有各类古籍30多万卷,其中有许多是珍本善本,它保存了我国大量珍贵的历史古籍资料,沉淀着我国古代丰富的藏书文化。天一阁的收藏,凝聚了范氏家族的辛劳汗水,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明清以来的传统学术研究。天一阁核心建筑是一座六开间、两层、木结构、砖头砌墙,瓦片盖顶,坐北朝南。六开间的西间安排上下行走的楼梯,东间楼下放置杂物,楼上空置,用来隔潮。天一阁采用“天一地六”的形制,得到乾隆的垂青,储存《四库全书》的七个藏书楼都仿造天一阁楼上一通间、楼下分六间做法,寓意“以水制火”。这种建筑特色影响了其后藏书楼的设计。这里不得不提天一阁的主人:范钦。范钦的从政经历以及其对书籍价值的敏感判断也奠定了范钦特色鲜明的搜寻书籍行为和建楼方式。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中曾提到:历史只能把藏书的事业托付给一些非常特殊的人物。这种人必得长期为官,有足够的资财可以搜集书籍;这种人为官最好各地迁移,使他们有可能搜集到散落四处的版本;这种人必须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对各种书籍的价值有迅捷的敏感;这种人必须有清晰的管理头脑,从建藏书楼到设计书橱都有精明的考虑,从借阅规则到防火措施都有周密的安排;这种人还必须有超越时间的深刻谋划,对如何使自己的后代把书保存下去有预先的构想。当这些苛刻的条件都集于一身时,他才有可能成为古代中国的一名藏书家。今天的天一阁楼上的四间藏书,从东到西书橱排列编号字如下,第一间编号字为“温、良、恭、俭、让”,第二间编号字为“日、月、龙、星、辰”,第三间为“仁、义、礼、智、信”,第四间为“宫、商、角、徵、羽”。这一书橱编号字应该是在乾隆之前、康熙之后的编号字,当时的编号字是什么,因为史料缺失已不得而知。天一阁的书橱也并无异味,用普通木头做成,前后都可以开门,取书及除尘、通风等管理都较方便。唯有书橱中放置芸草及书橱底下放置英石与其他藏书楼有区别。放置芸草的目的是为书籍防蛀,书橱底下的英石是用来吸潮的,其作用类似石灰石。天一阁也收藏有范钦各地做官时搜集的书,也有天一阁自编自刻自印自装订的书,据《全国善本书目》收录天一阁现藏古籍的统计,收录孤本1275部。收录善本2099部。范钦与以前绝大多数藏书家不同,并不一味醉心于珍本秘籍的收集,而钟情于当代的文献资料。在他的藏书中,除了一定数量的明代前的珍本、善本外,大量拥有的是明代的实录、邸抄、揭帖、招供、方志、登科录、名人传记及其诗文集等,其中不少是当时许多藏书家所不屑一顾的所谓“三式之书”、“下邑陋志”和“时人近作”,而他却不遗余力,尽心搜集。正因为他具备立足当代、放眼后世的远见卓识,“不薄古人厚今人”,“经世致用,人弃我取,时著为主”藏书理念,在藏书建设上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有别世俗传统的路子,使得范钦的藏书事业在几百年之后大放异彩,起着别的藏书楼、图书馆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现今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原则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重视地方文献的采集等,范钦的藏书思想和行为模式应该说不无启示作用和影响。天一阁最有自己馆藏特色的,一是明代地方志、而是明代科举录。在藏书管理方面,范钦在藏书楼建成后,就在防火、防流散、防虫蛀霉变等方面制定了相应措施。天一阁禁牌有:烟酒切忌登楼;子孙无故入阁开门着,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书不可分,阁上门槛门锁、封条每月需考察是否漏水、有无老鼠等;每月在阁下设立巡视两人,不得损坏花木器物;阁下搁几大座、茶几、矮方八仙桌等不得借用和移置厅堂,所有乌木座不许借用等。范大冲继承藏书楼后,秉承“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规矩,还订立了更为严格的制度,规定藏书为子孙所共同拥有,共同管理,子孙各房相约,凡阁门和书橱门的钥匙分房掌管。此后,范氏历代不断完善管理,并将禁牌竖挂于阁中。从清中晚期开始,社会逐渐介入天一阁管理事务,至民国越来越全面。如失窃仓鼠的赎回、因天灾而范氏无以应对的书楼修葺、因战乱而转移藏书等。天一阁拥有独具特色的藏书理念、保护方法手段、馆藏明代特色历史文献、历史风貌鲜明的藏书环境以及藏书文化新的增长亮点,天一阁已经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藏书文化的旗帜和象征。参考文献:[1]冯瑞华.天一阁——图书馆史上璀璨之星.[2]龚烈沸.话说天一阁.宁波出版社,2011.7.[3]陈宁雄.天一阁对中国藏书文化的贡献.宁波大学学报.2004.(5).[4]余秋雨.风雨天一阁.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