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运行启动新闻发布稿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启动新闻发布稿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给各位带来一个好消息,《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按照批复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对碳交易工作的总体部署,深圳碳交易市场将于2013年6月18日正式启动。经过近两年的深入研究、创新和实践,深圳正在努力探索建立一种与国际接轨并适应中国国情且具有深圳特色的新型碳排放权交易模式。2013年3月9-10日,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在京组织召开深圳市碳交易试点工作方案专家论证会,邀请我国在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对我市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进行了全面论证。与会领导和专家对深圳碳交易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我市相关工作为我国参加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谈判提供了重要依据,期待深圳市早日启动碳交易。下面,我代表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我市碳交易启动的筹备工作进行通报。一、筹备工作情况自2012年8月3日许勤市长主持召开我市碳排放权试点工作会议以来,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按照许勤市长提出的绿色低碳必须成为深圳经济特区新时期的显著标志和亮丽名片的工作要求,把碳交易试点作为国家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路径,作为服务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策略的具体举措,作为推动我市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完善我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工作目标、原则、思路和体系设计,加快推进我市碳排放权交易的各项工作。(一)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总体考虑深圳市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将遵循“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在今年的启动阶段,将重点企业和大型公共建筑作为碳排放管控单位,管控单位碳排放总量占全市总量约40%。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后,在加强碳交易市场监管的同时,立即着手对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统、总量控制目标、配额分配方案、以及交易系统和规则等进行评估,并尽快将新能源公共交通碳排放纳入碳交易体系。到2015年,初步形成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兼具开放性、示范性和有效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后将不断扩大强制减排对象的范围、不断丰富交易品种和不断扩大交易涵盖的区域。最终构建具备中国特色、辐射影响全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二)全球气候变化立法九大亮点之一2012年10月30日,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深圳的立法行为,受到了全球立法者联盟组织的重视,并被其列为2012年气候变化立法9大亮点之一。与此同时,《深圳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也将于年内公布,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碳交易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三)工业板块进展情况1、确定重点碳排放企业名单根据城市碳清单,可以确定纳入碳交易的行业。但是,除能源生产和加工转换行业外,工业(制造业)中企业数量众多,又分属于很多行业,且缺乏各分属行业的企业碳排放量数据,同时,为了建立一个有一定市场规模的碳交易市场,需要将一定数量的企业纳入碳交易体系;为了达到减排目标,这些企业的排碳总量须占整个城市排碳量的一定比例。为此,从以下4个渠道获得企业的名单进行交叉比对,最终确定了635家工业企业名单。以此为基础,开展重点碳排放单位的碳排放数据核查。一是我们从市统计局获得按生产法和支出法分别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前800家企业名单,二是从供电局获得用电量前4000家用能企业名单,三是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分别获得油耗量大的企业名单,四是从市市场监管局获得有锅炉企业名单。2、企业碳排放清单的编制企业碳清单是配额分配的依据。其数据的真实、可靠是整个碳交易市场的关键。为了确保企业碳清单数据的真实、可靠,必须通过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碳排放进行核查。而我国目前既没有建立企业碳排放量化和报告标准,也没有建立企业碳排放核查标准,更缺乏有经验的第三方碳核查机构。我市率先在全国启动并完成企业碳排放核查。深圳成立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化、报告、核查技术标准制定23人专家组,经过专家团队近半年的调研、讨论和修改完善,我市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企业碳排放量化、报告和核查的地方标准化技术文件,并据此完成工业企业的碳排放核查工作,其中首批纳入碳交易的635家工业企业2010年碳排放总量合计3173万吨,占全市碳排放总量的38%,工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市工业企业增加值的59%,占全市GDP的26%。3、工业企业碳配额分配配额分配是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企业碳核查工作完成后,我市立即开展试点期(2013-2015年)企业碳配额的分配工作。同国内外其他碳交易市场不同,深圳市碳交易市场覆盖行业广,企业数量多,且主要以制造业企业为主。针对制造业配额分配工作,我们面临两个难题,首先是要确定一个一般性识别标准,即需要寻找一个在行业之间、企业之间能够相互比较的衡量标准;其次是设计一套机制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