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目标分解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1.西汉(1)背景: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2)措施:汉武帝颁布“”。(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北宋(1)背景: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措施:把地方的财政权、行政权、兵权收归中央。(3)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推恩令藩镇割据3.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地方设行省,边远地区设,拥有经济、军事大权。(2)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古代地方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宣慰司行政制度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3)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令3.隋唐时期(1)措施: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相权进一步削弱。(2)意义: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宋朝:设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设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威胁着皇权。中书门下三司中书省1.汉朝的察举制: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即可步入仕途。3.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2)完善:唐宋元时期。(3)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孝廉门第特权1.从汉到元中国各朝代为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权力各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宋代①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②增设参加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相权,皇帝总揽大权元朝①设中书省,取代三省②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③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导致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左右皇位继承【精讲】汉代汉武帝重用侍从做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大事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形成了中外朝制度2.[学思之窗]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提示】(1)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2)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代,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2021年高考江苏卷)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解析】唐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削弱相权,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由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构成,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各有分工,相互制衡,提高了工作效率,题干中“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精细分工”,反映了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显然可以排除,因为三省六部制的设置是为了强化皇权;A可排除,因为三省六部制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B可排除,因为并未剥夺相权,只是削弱了相权。【答案】C1.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是()A.加强尚书省的权力,完善三省六部制B.众设宰相,分割相权C.以六部分割相权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解析】本题要求比较唐宋时期削弱相权的共同策略,众设宰相,分割相权。【答案】B2.阅读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请回答:(1)三省六部呈现怎样的运作程序?(2)三省六部制有何积极影响?【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能力。【答案】(1)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哪些?选官的标准和依据各是什么?各有何弊端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