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只白果蝇的故事果蝇眼色的遗传Bateson的两个香豌豆实验Bateson的实验一Bateson的实验二上述实验结果你作何解释5.1连锁遗传规律的发现5.2连锁与交换的遗传机理5.3连锁与真核生物染色体作图5.4连锁交换定律的应用F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发现以后,生物界广泛重视进行了大量试验。F其中有些属于两对性状的遗传结果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è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è提出连锁遗传规律(遗传学第三规律)è创立基因论è认为基因成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进一步发展为细胞遗传学。5.1连锁遗传规律的发现性状连锁遗传现象的发现●性状连锁遗传最早是由Bateson等于1906在香豌豆两对性状杂交试验中发现的。●1920s’Morgan发现果蝇X染色体上基因连锁现象,提出染色体交换是连锁基因分离的原因,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理论Bateson的香豌豆实验相引相(couplingphase):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PL/pl)。互斥相(repulsionphase):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和甲隐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Pl/pL)。一、性状分解单独分析二、测交计算配子的百分数一、性状分解单独分析二、测交计算配子的百分数测交试验验证F1形成配子的数目F1形成的四种配子比例为:CSh:Csh:cSh:csh=48.2∶1.8∶1.8∶48.2这表明:F1细胞内C和Sh两个非等位基因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c和sh两个非等位基因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因此,F1的亲本型的配子(CSh和csh)数偏多,为48.2%;而新组合的配子(Csh和cSh)数偏少,为1.8%。相引相P有色、饱满×无色、凹陷CCShSh↓ccshsh测交F1有色、饱满无色、凹陷CcShsh×ccshsh↓配子CShCshcShcsh总数测交子代(Ft)CcShshCcshshccShshccshsh有色、饱满有、凹无、饱无色、凹陷实得粒数403214915240358368百分比%48.21.81.848.2(二)互斥相repulsionphase相斥相测交试验结果同样证实F1的四种配子数不等,F1的亲本型配子(Csh和cSh)数偏多,各占48.5%。重组型配子(CSh和csh)偏少,各占1.5%。表明原来分别属于两个亲本的非等位基因(C和sh、c和Sh)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互斥相P有色、凹陷×无色、饱满CCshsh↓ccShSh测交F1有、饱无、凹CcShsh×ccshsh↓配子CShCshcShcsh总数测交子代(Ft)CcShshCcshshccShshccshsh有、饱有、凹无、饱无、凹实得粒数638213792109667243785百分比%1.548.548.51.5一、Morgan的假设二、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三、交换与不完全连锁的形成一、摩尔根的假设连锁的基因以线性方式排列在染色体上任意2个基因之间发生不同数量的交换导致重组交叉(Chiasmata)是发生遗传交换(crossingover)的位置连锁(linkage)Conditioninwhichtwoormorenonallelicgenestendtobeinheritedtogether.Linkedgeneshavetheirlocialongthesamechromosome,donotassortindependently,butcanbeseparatedbycrossingover连锁是2个或更多非等位基因倾向于一起遗传的现象。连锁的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不能独立分配,但可以通过交换而彼此分开。——这就是连锁遗传规律连锁的表示法二、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连锁的本质早在1903年WalterSutton等就指出在大多数生物中“遗传因子unitfactors”的数目可能会多于染色体的数目。Bateson发现连锁遗传现象不久,Morgan用果蝇为材料,证明:连锁遗传:是指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完全连锁(completelinkage):同一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不发生分离而被一起传递到下一代的遗传现象。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linkage):是指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或多或少地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测交后代中大部分为亲本类型,少部分为重组类型的现象。完全连锁(completelinkage)F1自交或测交,其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只表现为亲本组合的类型。完全连锁的后代表现与一对基因的遗传很近似,即自交结果为3:1分离,测交结果为1:1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