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花之咏》教学设计《花之咏》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花之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花之咏》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文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1883—1931)散文集《泪与笑》中的一篇。《花之咏》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唱”,品读全文,更像是一封花的自白书。诗人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在前3段“我”分别把自己比作了“大地心中的一句话”、“坠落到草地上的一颗星星”、“大地的女儿”、第4小段讲了自己的用途“朋友间的礼物”、“新娘头上的鲜花”甚至是“祭拜逝者的赠物”,“花”是世上美丽事物、人间真挚感情的象征;在5、6段“我”又歌颂了自己从清晨到黄昏,从大地到空中与微风携手同百鸟相伴的幸福美好生活;第7段则表达了花的理想:追求光明。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是作者在借物抒情,作者已与花融为了一体,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的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诗人以流畅的语言,清新的文笔,愧丽的想象,新奇的比喻从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学情分析: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抒情、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较深的了解与感悟,而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借花表达自己对美丽对光明的追求,正是两种手法的有机结合。加上“花”是学生们身边十分常见的也是大家较为喜欢事物,学生对它们的形态外表以及生长习性比较了解,所以本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不难理解。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2、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课文。3、通过诵读课文体会到作者对美丽与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并与自己情感产生共鸣。教学重难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花之咏》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2、按照学生自己的理解背诵喜欢的段落;3、初步感受拟人写法;4、积累词语。5、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1)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的主题是什么?(花)(2)你积累了哪些带花的四字词语。(3)听到了这些词语,你会想到什么?(4)谈话:是啊,多姿多彩的春天为我们捧出了锦簇的花团,绚烂的鲜花将春天装扮得分外妖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与花有关的诗歌〈花之咏〉。(5)介绍作者:这是黎巴嫩的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作品,这位诗人最擅长借物抒情。2、《花之咏》,借助字典查一查“咏”字的义项,解读课题。(指名交流,出示词意。)l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诵唱l用诗词等来叙述。3、《花之咏》中该选哪个解释呢,我们学习完课文后就能明白了。二、初读课文。1、师范读。2、听了这篇文章的朗读后,你有什么感受?三、学习字词。1、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们学会了生字词了吗?2、自由读书,同桌互听,读准字音。3、指名读四会字,作小老师——全部掌握的站起来读——没掌握的.再站起来读。4、开火车读所有生字。5、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了呢?6、学生交流。(强调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四、理解感悟。1、轻声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再读一读,想想为什么你最喜欢这些语段。2、学生交流。理解朗读品味美: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词语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理解准确用词的好处。l吐、收、藏(爱)l湛蓝、碧绿(美)l孕育、降生、抚养、催(被爱)l一分礼品、一顶彩冠、一件赠物(奉献)l携手、宣报(追求)l舞姿轻盈、叹吁呼吸、芳香四溢、醉卧、招徕l啜饮、琼浆、聆听、仰目朝天(追求)3、感悟朗读表现美: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尝试用自己觉得合适的方式把自己读后的感觉表达出来。4、四人小组互相交流、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5、有感情朗读课文。(自由读——配乐读)四、明确人称代词。1、你认识他们吗?2、出示语句。3、讨论理解。朗读。五、理解“花之咏”“花之咏”——“花的歌唱”六、发挥想象,创造美。1、真好,我就是花,作者把自己幻化成美丽的花儿,借花儿唱出了自己心中所想,这是什么写法呢?2、多好!我就是花,听,我在歌唱……花们,你还会歌唱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唱出你的心里所想,让它们也象这些花儿一样美丽。2、读给同学听一听,请同学当小老师。六、存疑、释疑。1、讨论:为什么叫《花之咏》不叫《咏花》小结:这是当题目比较合适。2、畅所欲言:说说你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的理解。3、提问题。七、课堂练习:听记生字。八、作业:1、尝试背诵全文。2、找一找,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