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灯下漫笔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2、了解鲁迅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3、理解作者由小见大、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就在鲁迅安葬后的第三天,郁达夫含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这段堪称警世格言的文字。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灯下漫笔》这篇文章,就会明白为什么说“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对中国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思考和批判走进鲁迅青年时代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课堂练习:走进鲁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字,浙江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作品有:小说集两部、;历史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另外还有杂文集16部。1918年5月,首次用""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文章做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象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的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经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鲁迅先生作为少数的先驱者之一,从旧营垒中走来,对中国历史有过深刻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的十分清楚。下列加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累赘(lèi)嗜好(shì)便当(biàn)直截了当(dāng)B.兑现(duì)妇孺(rú)恭颂(gōng)万姓胪欢(lú)C.亲戚(qì)杀掠(luě)行市(háng)数(shù)见不鲜(xiān)D.编纂(zuǎn)不肖(xiāo)钦定(qīn)时日曷丧(sāng)1、文章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发出大话题的?二者之间有何联系?(1——5段)钞票贬值2、文中谈论的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作者对他们分别下了什么结论?(6——11段)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文中举出了哪些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文中的例子:①五胡十六国的时候②黄巢的时候③五代的时候④宋末元末的时候⑤张献忠的时候材料1:材料2:材料3:3、如何理解“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句话的含义?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从来没有享受到做“人”的尊严和权利,对此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鲁迅先生为什么提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呢?(12——14段)鲁迅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社会现实?老百姓的愿望是什么?鲁迅又持何种态度?你认为“第三样时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怎样才能创造“第三样”时代?创造(第三样时代)批统治者之专制,揭老百姓之奴性,号召青年创造“第三样时代”。5、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呢?请在文中找出佐证。(可从手法、情理关系方面入手)一、直写事实,以小见大。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中,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话题,提炼出如此深刻的思想,非大手笔不能为也。二、披情入理、情理交融鲁迅随笔的显著特点,就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饱含着巨大的激情,议论情感化。这篇随笔,情感与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为一体,例如,作者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时,表面上似乎是客观冷静的科学论断,实际上,作者已将内心悲愤的情感(憎恨封建暴政,怨恨国民麻木,期盼走出怪圈)熔铸在里面了。6、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