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HYPERLINK"http://www.66wen.com/03fx/zhengzhi/guojizhengzhi/20061106/49596.html"\o"从均势制衡的难题看多边主义的兴起"从均势制衡的难题看多边主义的兴起【内容提要】冷战后,国际政治中国家种种非制衡行为所表现的违背均势的难题,一定程度上论证了以工具理性为核心、力量结构为特征的均势论是一种单维的非演进的国家战略理论。制度性多边主义以建构国际规制为内容、以协调国际合作为目的的普遍行为原则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选择途径和价值取向,成为国际政治日趋明显的发展脉络。中国的战略思维须符合国际体系的演进脉络和国际社会的衍生机理,以进化意识和全球视角超越极化思维,以多边主义理念和多边外交政策作为其对外关系诉求的表达。【关键词】均势制衡;多边主义;多边外交;战略思维如何解释冷战后国际体系中种种违背均势的非制衡行为。[1]我们已很难从均势结构本身找到消除自身缺陷的关键因素,现实的无奈迫使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跳出均势。以建构国际规制为内容、以协调国际合作为目的的多边主义的兴起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提供了一条现实的选择途径和价值取向,成为冷战后国际政治日趋明显的发展脉络,且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的主体特征?什么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占主导地位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选择途径?中国战略思维如何符合国际体系的演进脉络和国际社会的衍生机理,以进化意识和全球视角恰当确定对外关系的价值取向和对外关系的诉求表达?本文试就以上问题做一梳理。一均势制衡的难题国家之间的相互制衡行为是国际关系中最有生命力且最有争议的概念。中国战国时代合纵连横的均势外交以及18世纪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外交均属典型的均势制衡模式。均势(balanceofpower)理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现实特征是:在竞争性的国际体系中,最理想的安全状况是成为对手无法挑战的霸权国。[1]但是,国家间的竞争又是绝对的,国家间相互作用的本质必然是冲突。国际政治也如所有政治一样是争夺强权的斗争。用摩根索的话来说就是:“不管国际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权力总是最直接的目的。”[1]处于权力角逐中的大国为了避免其他霸权国的出现而危害自己的安全,必然会采取某种政策措施来抵消他国权力的威胁,国际关系因而形成一种相对的力量的均势。沃尔兹把均势看做国际政治的一般原理:“在自助(self2help)的国际政治中,国家决策者倾向于做出相互牵制的明智选择,即以最终导致均势的形成的方式行事。”[1]摩根索更把均势认定为是国际政治的根本特征:“权势和旨在维持均衡的政策不仅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它也是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大家庭中必不可少的稳定因素。”[5]均势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与基于人性本恶为判断的政治哲学紧密相关。由于根植于国内政体基本原则的权力制衡思想被进一步推广到国家间政治中,由此构成了均势的理论基础。尼布尔(Niebuhr)认为,“人类罪恶的本性,决定了用权力制约权力的战略必要性”。[6]而国际政治中的力量均衡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逻辑。均势在现实政策层面上又是平衡的同义语,表现为一个由若干自主力量组成的体系内部的稳定性,一旦由某种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变化导致失衡,便出现秩序的重建。简单来说,均势就是国际体系中国家权力大体均衡地分布以及达到维持这种均衡的过程,着重于国际层次上力量对比的全局构造,着重于国际体系的稳定与安全。当然均势的功能还有其逻辑的延伸即防止霸权。均势制衡理论着重于从力量结构的角度解释国家行为背后的结构压力,关注国际政治中经常发生作用的因素,考察的是国际政治中一再出现的现象。均势的根本目的是稳定而不是造就和平,但为了造就和维持均势,往往需要战争。冷战后国际政治的突出特点是权力布局由美苏两极格局演变成美国“一超独大”。十几年过去了,这种局面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变得愈益明朗。美国史无前例的权力优势几乎在所有方面得以强化,一些学者宣称世界进入“美国世纪”或“单极世界”。然而,对美国的权力优势及单边主义行为的制衡迟迟没有发生,不仅中小国如此,就连被结构现实主义看好的体系中的大国也是如此。整体实力强大的欧盟在致力于内部建设的同时,其内部的猜忌和矛盾制约甚至超过对美国的关注,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欧盟许多成员国是追随美国或向其示好的。曾经与美国对峙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总体上也采取尽量不得罪美国的政策。作为美国的战略同盟和伙伴的日本更是在冷战后美国的历次战略行动中慷慨解囊、积极支持。而上述冷战后国家非制衡行为又与历史上因集体行动的难题而导致制衡霸权努力的低效甚至失败的例子形成一幅十分常见的图式。在1795~1814年反对法国称霸欧洲的战争中,普鲁士、俄国、西班牙、奥地利都不同程度地对法国的侵略扩张采取了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