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汽车产业仍处于黄金增长期2012年05月22日15:09来源:中汽协会《汽车纵横》杂志社按照十年成长预期,中国还有可能保持3-4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汽车产业还处于黄金增长期,能够保持稳定增长。当GDP的增长速度降到8%或者8%以下甚至7%时,汽车的增长速度能够保持在10%左右,仍然高于GDP的增速。宏观经济前景乐观当前,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趋势,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处在调整中的、仍然复杂的局面,把现在的形势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观察,可以看出,世界在二战以后,出现了一些可以称之为成功的追赶性经济体制,如日本、韩国等,在经历了20~30年甚至更久的较快增长以后,开始步入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的阶段。按照国际经验,这样的经济状态的回落幅度大约在30%左右。根据目前的判断和中国经济限制增长的状态,去年的增长形势总体有以下特点:第一,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速度比较弱;第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国的增长速度;第三,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房地产等基本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风险,判断认为此方面的投资潜力存在问题。因此,目前中国经济很可能处于从高速增长到低速增长的增长阶段转换期。转换期也要经历一个过程。在今后的两三年里,中国经济仍有很大的可能性,或者说仍具备潜力保持8%~9%的增长速度。所以2012年需要再攻关,目前经济尚在协调的过程中。但根据对宏观经济的短期预测,可能在今年二季度以后经济出现复苏,全年有望保持8%左右的增长率。但在转换期的两三年后,中国经济增速很可能处在6%~7%中速阶段。对此有以下几点判断:第一,增长速度回落或增长阶段的转换是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成功地突破了高速增长期、增强经济高速增长成果的表现。第二,即使今后以6%~7%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10年,在国际上仍然是高速增长。如果我国能够保持这样的势头十年或者十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将能跨入高收入水平,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仍有充分的理由感到乐观。汽车是扩大消费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国内汽车的产销增速明显回落,销量同比增幅应该在2%~3%。但总体上与前几年30%甚至接近50%的增速相比,反差较大。中国汽车工业从2002年的下半年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到2004年、2005年时第一次高潮爆发,当时的中国汽车产业才刚刚起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汽车经济的确发挥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句话叫“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整体经济形势出现问题的时候,汽车行业首当其冲。2005年汽车产销增幅保持50%的业绩,出现又一次爆发式增长。我国的汽车产业目前还处在产业发展的中期,发展速度相对较快。通过近期对世界上30个国家汽车产业增速进行评估,在人均GDP处于4500~12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汽车需求加速增长。这一时期的汽车千人保有量从20辆快速增加到100辆,保持18%左右的年均增长率约能持续十年。从2004年到2010年,中国的汽车用量以年均18.3%的增速从20辆增长到58辆。按照十年成长预期,中国还有可能保持3~4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汽车产业还处于黄金增长期,能够保持稳定增长。当GDP的增长速度降到8%或者8%以下甚至7%时,汽车的增长速度能够保持在10%左右,仍然高于GDP的增速。中国拥有超大型的汽车消费群体,目前产销规模已经接近2000万辆,每年保持增长10%或者略高一点的增长。每年的新增汽车总量应该不会超过200万辆。这一数字与法国、英国、意大利等汽车强国的汽车销量相当,超过了俄罗斯、阿根廷、印度、土耳其等大国。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要加强汽车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作用。最近几年宏观经济中的消费增量,新增消费大约30%左右和汽车相关,或为汽车本身的消费量,或为各种汽车用品或装饰品,还包括旅游。即汽车相关消费占消费增量的30%左右,有些年甚至超过50%。现在中国的汽车消费非常多,而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基本结构不变,汽车工业对中国经济发展,汽车消费对整个中国消费扩大的作用很大。汽车人要承担的任务很重,责任很重。理顺汽车社会的各种关系当国内的汽车产销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以后,有些重要关系需要关注:第一,要解决好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掩盖的矛盾问题。目前有很多深层次问题的蔓延比汽车的高速增长还快,其中一些问题已经日益严峻,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对汽车市场的发展不利。如汽车产品质量总体上虽有提升,但由于数量扩张,有些质量的提高并不快甚至有些下降。在竞争秩序方面,汽车行业的竞争比较激烈。近几年在流通模式上以创新为主流,但是和生产的发展包括消费运输的快速增长相比,还要继续完善产业政策创新等。当市场协调系统水落石出,需求问题就显示出来,在给予我们挑战的同时也施加了不少压力。此时生产厂家、经销商、消费者都要进行及时反思,实施战略调整。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