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诗教学中渗透文化的启蒙(上)——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编排解析及教学建议“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古诗文无疑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最璀璨的明珠。古诗文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要积累和传承的文化经典。《课标》各学段目标中,不仅提出要求,而且具体规定了诵读数量。小学三个学段,共计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教材”)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小学6年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年20篇左右。体裁从《诗经》到清诗,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一年级上册的汉乐府民歌《江南》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一首古诗词,之后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又编排了《悯农》《古朗月行》《风》三首古诗。一年级下册第二、三个单元的“日积月累”依次编排了《春晓》《赠汪伦》。古诗学习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重要内容。本单元课文和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编排了《静夜思》《寻隐者不遇》两首五言古诗。这两首诗都是唐诗的经典之作,闪烁着中华文化的迷人光辉。第8课《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值得强调的是,这首诗是部编教材的课文中出现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古诗词,也是课文中的第一首唐诗。“日积月累”中的《寻隐者不遇》也是一首五言诗,短短二十字,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一首诗关联着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故事。本单元编排的两首古诗,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古诗教育的启蒙,也是文化教育的启蒙。一、初识李白,植入共有的文化偶像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作广为流传,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他的这首五言诗《静夜思》仅有二十字,借明月表达思乡之情,平白如话,却又意境深远。用这首妇孺皆知的古诗,对小学生进行诗词的启蒙意义非凡。李白的诗作选入教材的数量很多,学生之前在“日积月累”中读过的五首古诗中,有两首为李白所作,即:《古朗月行》《赠汪伦》。大多数学生在学前就能背诵很多李白的诗。对于李白学生应该早知其诗,但未必知其人。部编教材把这首五言诗作为第四单元的开篇课文进行精读,仅仅读其诗是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知其人。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诗词本身的积累,还有充分考虑诗人李白这一重要的文化元素。教师可以拓展一些李白的资料,让知道诗的故事,了解他的成就,进而走近这位大诗人。课堂的导入环节,可以参考如下的教学设计:1.猜古诗,入新课这两幅图分别是《古朗月行》和《赠汪伦》,画面与古诗内容非常贴近,学生很容易猜古诗,背出诗句。用两首学生之前积累的古诗入课,由古诗到作者,很自然地过渡到《静夜思》的学习。2.诵古诗,知诗人这个环节再为学生呈现四首李白古诗经典:《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课件同时播放诗歌的配乐朗读,会背的学生可以一起吟诵。李白的诗作流传甚广,很多家长在学前用李白的古诗对孩子进行启蒙。这些诗歌可以唤起孩子们的记忆,由他们儿时诵读的诗歌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自然产生一种亲近之感。想让一年级的小学生认识李白,文字介绍的方式,几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读其诗,知其人。诵读古诗之后,再听老师介绍,孩子们会恍然大悟,原来之前我们读过的那么古诗,都是这位大诗人李白写的啊!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这样的方式在孩子心灵平添了一些温度。两轮诵读之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学生虽然不清楚这个雅号的实际价值,但学生也能望文生义,由“诗仙”引发遐想——诗中之仙,诗如神仙,诗有仙助……这遐想中自然更多一分敬意,甚至是崇拜。3.听故事,励其志李白的故事很多,最贴近学生认知领域的就是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励志故事。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也可以用课件播放故事视频。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奶奶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李白不知道老奶奶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奶奶,您这是在做什么呀?”“磨针。”老奶奶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奶奶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奶奶,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老奶奶边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