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人教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人教版《爬天都峰》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三、教学重点。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四、教学资料准备。1、教学挂图。2、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揭题,设疑激趣。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这里有一幅天都峰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天都峰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描写天都峰的呢?(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习第2自然段。(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A、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4)小结,悟理。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2、学习3~5自然段。那么,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想要爬上峰顶的除了我和爸爸,还有谁?那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你怎么知道他也是来爬天都峰的?(1)课件出示句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2)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学生分组讨论。(3)教师小结: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4)分角色朗读。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3、学习第6~7自然段。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我()向峰顶爬去。A、“奋力”是什么意思?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A、“终于”是什么意思?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3)拓展,启发想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或老爷爷,在爬山途中,你会怎样去鼓励对方?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4)指导朗读。(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四)布置作业。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来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课后反思]《登天都峰》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组中的第三篇课文。根据教材的体系编排,考虑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衔接,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下这些特点:一、紧扣重点段落,理解课文内容。“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着力于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经过。“我们”在爬山途中,相互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二、抓住关键语句,感觉人物形象。与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那些关键语句的理解,是学懂课文的关键,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课文中的许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