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本框中,我将从教材、学法与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说课。㈠说教材首先,教学内容分析:《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选自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本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重大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从而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由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本课成为第七课的重点内容。其次,教学对象分析:从知识基础来讲,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历史典故、历史事件和名言警句,有利于本课的教学。从思想方面来说,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各种文化相激荡,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本节课具有现实教育意义。⒉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A: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B: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C:分析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②能力目标: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⒊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本框的重点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这是由它在本节课的地位决定的。只有深刻理解民族精神在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支撑性作用,才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精神对于现代化建设中的国家的重大现实意义,才能激励青年一代肩负使命,传承民族精神,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决定其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难点: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由于“续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这一问题的实践性强,距离学生现有的实践水平与能力水平较远,使其成为本节课的难点。关键点:弘扬和建设中华民族精神。㈡说学法与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本框采取主动学习法和以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相结合的教法。㈢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左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正是由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支撑和推动作用,中华民族才显示出其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民族活力,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那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呢?她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由此导入新课.学习新课(35′左右)㈠“薪火相传,越燃越旺”首先播放一段神州八号升空视频,以视觉和听觉上感染学生,使他们感悟到神州八号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神州八号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那么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能否举出体现民族精神的事迹来?待学生思考回答之后,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据此引出探究活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探讨上述某一精神的时代意义及对民族精神的发展有何影响。设问:如果各个时期缺乏民族精神我们的社会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此设问可以加强学生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的认知。㈡“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多媒体展示一则材料: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思考为什么各国都如此重视培育本国民族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意义。设问:改革开放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弘扬民族精神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呢?让学生产生思想认识上冲突,加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经济建设具有精神支撑和推动作用的认识。既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此迫切和重要,那么我们作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建设者,该怎样做?导出第三个问题:㈢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我们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人人呢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探讨活动:我们可以为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做些什么呢?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