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3专题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孔子10年儒家和道家的思想(13)11年老子“小国寡民”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10年古代学术辩论会(17)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专题结构1.创立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2.完善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吸收与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5.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三)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原因(1)明清时期,封建统治日趋强化的同时,封建统治也出现了危机,统治者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更需要一种约束人们行为、消磨人们反抗意识的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2)明清时期,封建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冲击着封建自然经济,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需要强化儒学正统地位,需要一种对儒学改造以适应统治者统治人们的奴化思想。(3)宋明理学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吸收了佛学、道学的一些思想,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更加适合统治者的需要,因而备受统治者推崇,成为宋代以后的官方哲学。4.明清之际反封建思想出现的原因及特点(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2.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四)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2.消极影响(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2)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非常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该抛弃,对这些落后的内容应该加以批判和否定。4.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构建。(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关注民生问题的关注及解决。(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总的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吸取其中的精华,既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1.取其精华: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观、道德观,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有为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天下统一”的思想等。它们都可以转化为新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2.对有些内容可抛弃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涵,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坚决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1.道家老子:反映了奴隶制的瓦解,面对诸侯争霸,社会动乱,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提出了“无为”主张,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2.儒家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奴隶主阶级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礼”,即恢复西周奴隶制等级制度。3.墨家墨子: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墨家学派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应运而生,主张“兼爱”、“非攻”,要求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