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典文学新探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10No.12论《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颠覆陈艳秋摘要《红楼梦》作为一部旷世悲剧,颠覆了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并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从而使作品成为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精品。关键词:《红楼梦》悲剧主题颠覆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红楼梦》作为一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原因。没有宗教信仰使得我们的道德基础是理性的而不是义的文学名著,自问世以来便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作宗教式、非理性的,所以我们民族戏剧中的正义应是我们能品本身迸发出的巨大的历史穿透力更使其成为一个永恒性理解的、可以接受的,也正因为这样,中国传统悲剧往往在的文学典范。《红楼梦》的创作可谓多层次整合的结构,而悲最后让愤懑的情绪得到安抚,让激荡的心灵得到平复,这恰剧性主题显然居于中心地位。作为一部旷世悲剧,《红楼梦》恰也是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的根本颠覆了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的结尾形式,而以人物悲剧性原因。但他们恰恰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悲剧并不强调西方悲的命运作结,从而使全书都笼罩着厚重的悲剧气息。也正因剧那种绝对的审美形态———崇高,而是强调另一种审美境此,《红楼梦》被王国维视为“悲剧中之悲剧”。界———“中和之美”。于是,《窦娥冤》的结尾是窦娥伸冤昭一中国传统悲剧的审美追求雪、《汉宫秋》的结尾是梦境团圆、《西厢记》的结尾是才子佳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认为:人如愿团聚。“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代名词……仅仅元代(即二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解读不到100年时间)就有500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自《红楼梦》出现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就被颠覆了。真正算得上悲剧。”《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一反大在他看来,中国人不能理解悲剧的精神,因为中国人一团圆结局,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向乐天知命,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不愿过认识。多地去探究命运。但是与此相反,王国维也曾断言:《窦娥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冤》、《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甚至还悲剧的主线,这一主线贯穿全书。我们首先来看宝黛钗三人有人编出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的爱情:宝玉深爱着青梅竹马的黛玉,但他却不能与之生死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相守。宝玉视黛玉为红尘知己,但黛玉的飘然而逝,令宝玉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心如死灰。可以说,黛玉的死对宝玉来说不仅是爱的破灭,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恩格斯说,悲剧冲而且也是人生价值的彻底毁灭。再来看宝玉和宝钗,虽然宝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玉在丢失了通灵宝玉、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被迫与宝钗成亲,现”。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但他却不爱宝钗,不愿与之厮守一生。宝钗虽然与贾宝玉成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对立的两极。悲剧不仅表现冲婚了,但也只是得到贾宝玉毫无灵气的空壳躯体。相比较之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下,也许薛宝钗的命运比林黛玉更富有悲剧性。价值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西方悲剧的主体特征是刚性《红楼梦》不仅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的,最重要的审美形态是崇高。在康德看来,崇高不只是在姻悲剧,更写了众多儿女的命运悲剧。《红楼梦》中的主要故力与量两方面被绝对地表现出来,而且“美好像是被认为事发生在一片净土的大观园里,大观园也正是作者曹雪芹是一个不确定的悟性概念,崇高却是一个理性的概念表现保护美、展示美,更是毁灭美的艺术空间,大观园里的悲剧……而且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并且不断地被反复拒绝是爱情、青春和生命之美被毁灭的悲剧。在大观园里,有一着”,也正因为这样,西方传统悲剧的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群身份地位不同但纯洁美丽、本真天然的妙龄女子,她们和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震撼:《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贾宝玉在干净的大观园中曾经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美狄亚》的主人公的命运无一例外地以毁灭告终,体现了们每日在一起“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生中国悲剧的主体特征是柔,其表现形式多以大团圆为活惬意而优雅。但最终这些曾经在大观园里自由自在、无拘悲剧的结局。究其原因有两个:首先,中国文化秉承温柔敦无束、逍遥自得、率性生活的女子却都以悲剧结局:风神灵厚的诗教,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邱紫华就曾指出:秀的黛玉,在悲戚孤寂中泪尽而逝;丰美端方的宝钗,独守“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空房;貌美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