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问题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山东省邹城市王村中学王庆海邮编273504摘要:日常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这并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唯一使用的手段,只作为一种辅助。本人在一年的地理教学当中,觉得用“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一种很不错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设计一些较好的问题来进行教学,不但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关键词:问题教学新世纪,学以致用这一古老的教育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本人在差不多一年的地理教学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在这期间,经常用“问题”来进行教学,总觉得“问题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它可以适应新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运用“问题”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到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优越性。在课堂教学里,其步骤是让学生先进行阅读,使学生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并进行思考,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归纳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可以让学生个别回答或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回答问题,可以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竞争机制。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学习和提高,还可以很好地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学习效果更佳。显而易见这要比教师纯粹的讲述好得多。下面以《日本经济》为例作一个说明。一、问题的提出对于“问题教学”来说,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它往往能起到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作用,问题设计得好,不但可以囊括一节课要学的所有内容,还可以给学生起到很大的提示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如果问题设计得不好,不够合理,学生就难以把握其中内容,如此往往也就会功败垂成。在《日本经济》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10个问题:1:你从市场上或生活中了解到的日本产品有什么?2: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是什么?3:日本主要出口的产品是什么?4: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5:日本主要有哪些工业区?6:日本经济(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7:日本经济(工业)分布有什么优势?8:日本经济自身发展有没有什么弱点?9: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新动态?10:日本主要城市有哪些?虽然只是10个问题,但这10个问题足以囊括整节课要学的知识内容,而且这10个问题设计得还是比较好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前面的题目往往能给后面的题目一个很好的提示。如第四题的答案是由前面第二、第三题概括出来的,第六题可以由第五题的图中看出,在第五题得到提示;第七题可在第六题得到提示,第八题又可以由前面的题目概括发展而得出结论,第九题可以由第八题发展而得出答案,正是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能够较好地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成功的感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问题答案的寻找单给学生设计一些好的问题还是不够的,还要给他们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发学习,让学生讨论寻找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由地图内容归纳来完成引导的,如在《日本经济》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地图的。1:你从中国市场上了解到的日本产品主要有什么?(指导学生看图7.8和图7.12)2:日本进口的主要工业原料是什么?(指导学生看图7.9和图7.10)3:日本主要出口的产品是什么?(指导学生看图7.11和图7.12)4: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图7.9、图7.10、图7.11和图7.12归纳)5:日本主要有哪些工业区?(指导学生看图7.13)6:日本经济(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图7.13归纳)7:日本经济(工业)分布有什么优势?(指导学生从第6题归纳分析)8:日本经济自身发展有没有什么弱点?(由第7题延伸分析)9: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新动态?(由第8题延伸分析)10:日本主要城市有哪些?(指导学生看地理图册《日本》)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示和引导,就可以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减少盲目的摸索,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三、问题的解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和引导,通过阅读和讨论,已经寻找到相关的答案,那么这时也是问题解决的时候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例如通过个别学生提问回答、集体提问回答或小组比赛回答等方法都可以解决前面设计的问题。这是检验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过程,同时还可以说是这节课的高潮,学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