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复旦·瑞穗证券讲座第3回《日本投资者和中国市场》目录Ⅰ.「日本投资者」的概要及市场的结构变化泡沫期之后的证券市场◆和美国相比,日本的个人金融资产以存款为主。这一倾向长期以来一直延续至今,而以1997~1998年接连发生的金融机构破产案为契机,出现了“安全投资转移”这一现象,存款不断向邮政储蓄及大型金融机构集中。在存款利率接近于零的情况下仍出现这种异常的现象,其原因在于:①优先考虑安全性的国民性、②对邮政局等官方金融机构的信赖、③判断风险、回报的投资知识尚未深入普及到个人等。◆但是,关于日本的个人金融资产,这几年来出现了新的征兆。观察个人金融资产的构成可以发现,1998年底时的股票和投资信托占全部的6.4%,全部有价证券也仅占8.7%,而到了2005年底时分别增加到了11.2%和14.3%。仅股票和投资信托就已经占到了个人金融资产的46.6%。◆个人逐步转向风险性资产的背景有以下4点。①2003年以后日本经济、市场环境的显著好转。②银行坏账余额减少等金融危机的解决出现了希望。以2005年4月起全面实施存款限额保护制度为契机,金融行政当局由重视“金融体系的稳定”转向重视“金融体系的活力”(2004/12月公布的“金融改革计划”)。⇒其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转向“投资服务法”法制化⇒2006年3月:提交“金融产品交易法案”③2001、2002年“证券市场的结构改革计划”等推动个人参与市场的措施。④证券公司推进的投资者教育(关于风险产品的启蒙、个人自认的贯彻)、由“大量推荐销售”向“运用咨询业务”的转移及其深入普及。2.机构投资者的动向:机构投资者的问题所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海外投资者带动下“市场的机构化”不断发展。观察各个投资部门的成交金额所占比率可以发现,股票市场中个人投资者比率从1990年的30.3%下降到1997年的15.1%,而另一方面海外投资者则从13.1%上升到了35.2%。90年代后期,个人投资者持股比率下降,而年金、信托银行等机构投资者的持有比率则相应增加,与海外投资者共同推动了机构化的发展。◆从各类投资者的持股比率中可以看出,海外投资者从1990年的4.7%持续上升,1997年为13.4%,2004年达到23.7%,作为股东的地位不断提高。◆海外投资者的持股比率不断上升,另一方面,90年代后期以来,金融机构和企业公司间的“交叉持股”被解除,这两者的持股比率趋向减少。而银行的贷款不畅和主要银行功能的低下、企业经营狭窄化现象则越来越严重。◆泡沫时期的企业积极利用了成本低廉的股票发行取代了通过主要银行进行的间接金融。由于逐渐摆脱了高度增长期的慢性资金不足,证券市场也日趋完善,因此通过交叉持股来维持与银行等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就显得不是那么必要了。到21世纪初期银行的贷款不畅日益突出,更进一步加快了主要银行功能的低下,企业转换日式经营基础而转向了“重视股东型”的经营。◆1989年,企业通过股票筹集资金达到近9兆日元,而90年代前期到中期则经历了持续的低迷。◆另一方面,通过公司债的融资,在经济后退、设备投资下降等的背景下曾一度减少,但随着长期利率的下降,自90年后期开始增加发行金额。随着经济复苏,2005年度通过国内外的股票、公司债发行的融资总额预计将达到约11兆日元的高水准。(2006年3月26日的日本经济新闻)◆从前,邮政储蓄资金以高利率托管于资金运用部,在牺牲从财政投资机构获得的高利率的基础上,向国民提供10年定期储蓄等优于民间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类似这种勉强维持财政投资的行为,是招致作为财政投资机构的特殊法人的不健全化等问题的原因所在。◆随着2001年度的财政投融资改革,邮政储蓄资金向财务省资金运用部的托管被取消,开始全额自主运用,向根据市场原理进行运用的方向转移。该改革还同时取消了简易保险资金对财政投资机构的贷款等。面向邮政民营化的邮政资金运用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日本的企业年金分为合格退职年金、厚生年金基金、确定缴费年金(401k)、确定给付企业年金;官方年金分为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共济年金。确定缴费年金有以下特点:①将来的给付随运用业绩而变化;②分为企业型、个人型;③加入者为60岁以下的企业职工或自营业者;④加入者拥有个人单独的年金管理资产,由本人指示运用;⑤即使工作单位变动也可以不中断年金加入期,继续享受免税待遇办理移交。◆过去,核心的企业年金制度“厚生年金基金”的运用委托仅限于人寿保险和信托银行,并要求执行僵化的“5:3:3:2规定”(资产构成要求安全性资产50%以上、股票及外汇计价资产30%以下、不动产20%以下)。1990年同意增加投资顾问业者为运用委托单位,1997年完全撤消了5:3:3:2规定。◆官方年金基金由于低生育率老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