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综述【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关于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综述姓名:武媛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院专业:公共事业管理班级:公管42学号:2234227指导教师:谭放职称:讲师2007年5月3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关于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综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武媛媛指导教师谭放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府职能转变的脚步不断加快,我国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正是适应了我国社会开展的需要。对于这样一个新兴的专业,很多学者都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笔者将2001年至今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将学者在研究中提出的“专业认识模糊不清〞、“师资力量和教材建设薄弱〞、“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高校间缺乏联系及政府体制改革不成熟〞等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学者就上述问题提出的“准确认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与教材的建设〞、“办学规模不宜过大解决学生就业困难〞、“紧密高校间联系及加强政府体制改革〞等建议也进行了归纳。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ASummaryoftheDomesticResearchonPublicServicesManagementSpecialtyinGeneralUniversityinRecentYearsStudentmajoringinPublicAdministrationWUYuanyuanTutorTANFangAbstract:Withtheacceleratedtransitionofgovernmentfunction,theemergenceofPublicAdministrationspecialtyinuniversitieshasfulfilledtheneedofsocialdevelopmentsincetheChineseEconomicReform.However,variesproblemsariseasextensivestudiesandresearcharebeingcarriedoutbyscholars.Referencesregardingtothismatterfrom2001hasbeensummarisedbytheauthor.Theproblems,beingidentifiedas“Flawedregulationsystem〞,“lackofstaff,referencesandthestateofbeingunderfunded〞,“vagueandnarrowviewofstudentcultivationobjectives〞,and“Employmentdifficultyamongstgraduates〞.Inresponsetothoseissues,someadvicehavebeenfoundedtoimprovethesituation.suchas“identifyregulationsystemaccurately〞,“improvestaff,referencesandthestateofbeingunderfunded〞,“schoolsizeshouldnotbetoolargetosolvetheemploymentproblemsofstudentcultivationobjectives〞,“get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getherandtostrengthenthereform〞.Keywords:PublicServicesManagementSpecialty;ProfessionalTranslation;Curriculum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脚步不断加快、“政校分开〞向成熟不断迈进、欧、美等地的一些兴旺国家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不断蓬勃兴起,我国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于是,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并规定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虽然只是舶来之品,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展却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从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大学生开始,到至2001年底,我国已有132所高校建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到2004年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至2005年已有500多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