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第PAGE\*MERGEFORMAT6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6页图书出版“另类”赢利模式思考把出版业放在更广阔的文化领域甚至超越文化领域来进行思考与运作,通过产业融合与升级来开辟更多赢利途径,创造更多赢利空间,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出版”的圈子里做出版。《中国图书商报》记者李鲆2022年采写的《编辑应该知道的11种图书创新赢利模式》,对图书出版业的创新赢利模式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这11种赢利模式包括:开发数字版权、改编影视作品、改编动漫产品、开发网络游戏、输出海外版权、开发广告收益、开拓培训市场、量身定制产品、开发不同版本、开发创意产品、开发周边产品。归纳起来,大致是四个维度:一是产品赢利模式。开发数字版权、量身定制产品、开发不同版本都是在产品上做文章,也即不断创新图书产品,包括纸质图书产品与数字图书产品,通过开发、设计、研制、生产、销售图书产品(内容产品)来赢利。这是中国图书出版业目前主要的赢利模式。二是广告赢利模式。当图书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自然会吸引众多消费者关注,这时不开发图书广告业务实在是浪费资源,但如果图书做得不温不火,恐怕广告业务也难以开发。广告赢利是以图书产品为基础的注意力经济,是中国图书出版业现在和未来需要大力开发和挖掘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品牌赢利模式。改编影视作品、改编动漫产品、开发网络游戏、输出海外版权、开发创意产品、开发周边产品,实际上都是在品牌上做文章。当图书做出品牌后,通过改编作品、售卖版权、延伸开发、拓展产业链来扩大品牌影响力、转化品牌影响力;或者当出版企业形成整体品牌后,设计、生产新的图书产品时顺理成章地做各种深度开发与尝试创新,把出版企业打造和积累的品牌影响力转移、转化到新的图书产品以及图书以外的新产品与产业上;或者利用品牌影响力与邻近产业展开跨界合作,相互融合,拓展产业链,拓展赢利空间。如果没有形成图书品牌,或者说没有出版企业的整体品牌做基础,洽谈和实施改编影视作品、改编动漫产品、开发网络游戏、输出海外版权可能就是一句空话。当然,开发创意产品、开发周边产品不一定要有品牌做支撑,但创新意识和创意理念不可或缺,而且创意产品、周边产品往往是图书以外的其他产品,跳出出版做产业延伸与融合,说到底还是需要有人才、有品牌。品牌赢利是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努力方向,也是图书出版业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服务赢利模式。通过提供与图书相关的各种各样专业服务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更多赢利,其中就包括开拓培训市场。服务赢利模式同样需要以图书产品为基础,有时还需要有品牌、资源做支撑,但更多情况下服务赢利模式是把产品、广告、品牌、资源以及服务意识、服务方式、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等杂糅在一起。开拓培训市场目前做得比较红火的主要是教育培训与企业培训,以后在心理、情感、婚恋、财经、保健等方面的培训以及某些领域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普及培训可能会有较大开拓与突破。服务赢利也有可能成为图书出版业现在和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上讨论的产品赢利模式、广告赢利模式、品牌赢利模式、服务赢利模式可能是中国图书出版业现在和未来的“常规”赢利模式。除此以外,中国图书出版业还有没有其他赢利模式呢?当然有。以下笔者谈谈两种比较“另类”的赢利模式。一、京东网店赢利模式京东商城(以下简称京东)主要采取在线销售商品的方式,通过直接销售各类商品赚取采购价和销售价之间的差价。从本质上讲,京东赢利模式主要是“产品赢利+广告赢利+品牌赢利”。但京东的特殊性在于,京东对采购的图书实行打折销售,而且折扣很低(四折封顶),基本上是图书销售越多则亏损越大。也就是说,图书产品对于京东来说只是人气产品,京东通过对图书产品的低廉甚至亏损销售来激活人气、人脉,吸引更多消费者来关注、购买其他产品,使其他高利润关联产品得以顺利销售,同时也获取更多广告,或者通过“品牌”进行其他经营。京东的“价格战”被出版界认为是“严重侵犯相关出版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但京东否认这是不正当竞争行为,并强硬表态会坚持打折销售。此事闹腾了一阵子,双方有些剑拔弩张的味道,但后来却不了了之。图书市场的“战国纷争”由此可见一斑。京东低价销售图书从客观上讲是让读者获得了更多实惠,但对出版行业整体发展而言,一是矮化了出版业,给消费者造成图书都是低廉次品的印象;二是扰乱了图书市场的正常秩序,损害了其他图书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从长远看,京东的过度打折销售有点杀鸡取卵的味道,不利于图书出版业的整体发展。撇开京东与同行、与出版社的是非纷争,单看京东的赢利模式,还是颇有值得思考的地方:京东把图书作为促销品来激活、促进其他产品的销售,通过局部的亏损(图书亏损销售)达到整体的赢利,图书出版业是否可以借鉴这种思维?又比如,出版企业可以用一般图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