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信用与信用形式一、信用的定义&特征(一)什么是信用?(二)信用的本质特征信用主体(盈余部门、赤字部门、金融中介)信用客体(交易对象:商品或货币)信用内容(债权债务关系)信用条件(期限和利率)信用载体(信用工具)信用是与商品经济和货币紧密联系的经济范畴。从逻辑上说,信用的产生是以剩余产品和私有制为前提条件的。只有当人们有了剩余产品,才能借出去,同时只有私有制造成贫富分化,所需不足的人才只能通过借贷的方式求助于富有者,这样就产生了信用关系。可以说,信用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问题。商品经济越发达,货币余缺调剂的要求就会越多,信用逐步成为商品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经济活动。信用与货币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货币,还是信用,它们都是以私有制为前提,这说明它们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同源的。但从逻辑上却很难推导出谁能成为谁的前提条件。此问题理论界尚难定论。信用与货币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初彼此独立发展的阶段。彼此联系,相互促进阶段:一方面,货币出现扩展了信用的范围和规模。货币出现后,货币借贷就逐渐成为信用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信用的发展促进了货币流通。由于货币借贷的扩展,使不流动的货币流动起来。相互融合阶段:当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密不可分时,就产生了金融范畴。金融即指通过货币借贷行为实现的资金融通。有商品货币的地方,就必然有信用活动。商品经济经历了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商品经济三大发展阶段。与其相适应,信用也经历了高利贷信用、借贷资本运动的资本主义信用和现代信用。1、产生高利贷是以取得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是最古老的信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信用形态。高利贷虽然存在于多种社会形态,但这些社会的共同特征是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条件。表现为物质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的经济基础相当薄弱,且极不稳定,遇到意外事故就无法生计。(1)利息率高(剥削重)。高利贷利率无任何限制,年利率高达30~40%,甚至100~200%(旧社会的“驴打滚”)。(2)非生产性。高利贷资本主要用于生活性消费,因而与社会生产没有直接的联系。小生产者借高利贷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统治阶级(奴隶主、地主)借高利贷,是为了满足其奢侈的生活。(3)保守性(落后性)。因为高利贷生存和发展最良好的土壤是小生产经济,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它总是竭力维护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同时,从非生产性特点看,高利贷虽然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却无资本的生产方式,其落后性是显而易见的。(1)消极作用。破坏生产力,导致生产力的停滞不前甚至衰退。强忍高利盘剥的小生产者(奴隶、农民)在恶劣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维系简单再生产已属不易。(2)积极作用。在客观上却促进了资本主义前提条件的形成。残酷剥削导致了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完成和无产阶级(雇用劳动)的大量涌现,为资本主义这一相对高级的生产方式创造了条件。1、内容&本质资本主义信用主要指借贷资本的运动。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资本主义信用体现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瓜分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借贷资本具有生产性的特点。借贷资本是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借贷,资本用途和生产直接联系在一起。与高利贷资本的非生产性不同。(1)是作为商品的资本。具有使用价值和“价格”。使用价值是将其作为资本投入生产,可创造剩余价值。价格是使用者所付出的代价(利息)。但不同于一般的买卖关系。(2)是所有权资本。借贷行为中,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所有权仍属于借贷资本家,且正是凭对资本的所有权,分享职能资本家使用它带来的利润。(3)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借贷资本的运动经历了贷出(G-G)和归还(G’-G’)两个阶段,贷和还的统一表现为G-G’。这个公式掩盖了利息的真正来源。将其放入产业资本运动公式,即为:G-G-W…P…W’-G’-G’可以看出借贷资本运动在货币的形态上表现为二重支出和二重回流。(4)最具有拜物教的性质。在G-G’的运动形式中,直接表现为货币带来更多的货币,任何生产和流通过程都不见了。人与人的关系均被物化的关系所掩盖,利息的真实来源被掩盖。仍然表现为借贷资本的运动。本质不同于资本主义信用,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信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了极大发展,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急需发展与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信用的发展呈现以下三种趋势:(1)信用形式的多样化;(2)信用范围的国际化;(3)信用机构功能多元化。信用是一种以到期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信用经历了高利贷、资本主义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