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学·文艺学·文学精神耿文婷我们知道,我国的“文艺学”学科传统承自前苏联,专指对“文学”领域的研究。这是与十九、二十世纪“文学”在社会审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伴随时代的发展,尤其影视艺术在大众审美生活异军崛起后,文学的霸主地位被悄然剥夺了……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那么,文学的命运会将如何?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文艺学命运会将如何?是否如某些学者所言,“文学死了”?“文艺学死了”?关于“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如果站在文化形态史的视角考察,文学历经口头文化时代、印刷文化时代,迈入到今天的电子文化时代。口头文化时代孕育了口头文学,发展了以“听说”为存在方式的文学样态;印刷文化时代创造了文学作为“文学作品”的鼎盛辉煌,发展了以“读写”为存在方式的文学样态;那么,在电子文化时代,文学的存在方式又是什么呢?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文学是否只能依赖“文字”而存在?换句话说,文学是否还有其它可能的存在形态?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就像口头文学作为非文本的听说形态存活于口耳之间一样,我们今天的电子文化是否可以说经历读写文学的否定之否定链条后,进入到更高一级的“听说时代”?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在“行车一族”中“听文学”的普遍存在,——评书、相声、小说等多种文学文本就是通过行车时收听广播来阅读的。此外,对于那些有“文学情结”但却没有时间从事读写阅读的人,时下热卖的“听名著系列光盘”即是一种比较好的满足愿望的办法。但也毋庸置疑,这种“以听代读”形式的文学阅读毕竟是“小众化”的,那么在电子时代,是否存在“大众化”的文学形态?它不再以读写的方式、而是以其他的方式存活?我们知道,能够在电子时代走进千家万户拥有广大受众的,无疑是电视剧。表面上看,文学与电视剧是两种不同的质的形态,归属于不同的学科进行研究。但我们能认识到,电视剧乃至一切电视艺术作品,都是“先有文本形态然后才有声画形态”的。打个比方说,读写文学犹如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虽然表面上不被人看到,但却占据了冰山体积的三分之二强:任何当红的电视节目都必然是以优秀的脚本作内在支撑的,没有好的脚本就绝然产生不出好的电视作品,这是公认的事实。如此看来,文学走到电子文化时代,读写文学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关系如“灵与肉”的关系:读写文学是大众审美文化的灵魂、核子,它隐而不见,却真实地、强有力地存在着。为此,我们无需为文字受图像挤压而为文学悲哀,因为在探索文学的存在方式上,“文字”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尽管曾经是最主要的形式。伴随人类媒介生活的不断演进,文学的“读写”形态正逐渐让位于“听说”形态。文学的“电子化存在”正凸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极大地适应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关于“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关于文艺学的研究对象,由于读写文学的式微,这些年,文艺学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不断地越界、扩容,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研究”、“视觉文化”等是否为文艺学“应然研究对象”的争论一直不断。其实,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看待文学,那么,我们就可能换一种脑筋看待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如果文艺学将研究的触角指向广告、影视、亚文化部落、性别身体、城市空间等各种形态各异的研究对象,文艺学岂不成了到社会学、传播学、影视学的锅里扒食而丧失了自我,难以凸现文艺学自身的独立品格!当然,站在开放的学科立场,文艺学完全可以研究广告、影视、亚文化部落、性别身体、城市空间……但文艺学要从自己“文学”的角度、“文学”的立场、“文学”的空间出发,才能彰显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当代,读写文学如果以“隐性方式”大量存在着,并且成为决定电视剧质量等大众文化的因素,那么,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就不但没有式微,反而发挥着更加绵久弥深的作用。所以,在我看来,一方面,应正视文艺学目前的跨界现象,这是文艺学寻求自身发展的使命使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文艺学的这种大举跨界研究,恰恰可以提升为文艺学的当代形态。另一方面,仅仅肯定文艺学的扩界、扩容是不够的,我们似乎还应将“文学”的灵魂灌注其中。否则,喧嚣、热闹的研究表象就如同肉体化的快感,缺乏内在持久的精神之魂。那么,如何进一步理解文艺学的“文学视野”呢?其实,就是深嵌在民族审美文化心灵中的“文学精神”。在多元化的时代,尽管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有些精神价值却不是由个人决定着的,而是潜藏、深嵌在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意识中,随着时光的流转一直影响到生活在当代的每一个人。这种深藏的价值精神在内涵上十分丰富,表现在文学领域的那一部分,就是“文学精神”!在文艺学领域,曾经风行一时的是关于文学的“文学性”研究,而“文学精神”却始终没能被主题化地提升为研究论题。从深层上看,文学这种人类艺术其实从没停止过以某种“超文本”的精神方式影响着人类的心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精神”。文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