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先前认真阅读了这一单元的教材,发现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变化。又认真阅读了备课手册上侯正海老师的文章《初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程”教学建议》。于是对方程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昨天让学生预习:数学教材1到2页,并且完成《补充习题》第一页。预习的好处显而易见,我发现:学生对于列方程问题不大(只是少数学生在列方程时写单位),问题大量地出在对“等式”“方程”“式子”的概念的理解和区分上。所以,今天这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和熟悉“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及其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简录:口算;教学例1,理解等式;教学例2,理解等式与不等式,把等式分类,分成不含未知数的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揭示方程的概念,解释50+50=100,X+50〈200,X+8不是方程的原因;订正〈补充练习〉第一题;揭示等式和方程的区别和联系——等式包括方程,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让学生做“试一试”,比较根据第二张图列的方程12+X=20,一位学生补充了20—X=12,我补充了20—12=X,先确定这三个等式都是方程,但第三个方程一般是不列的,因为根据20—12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它就相当于算术方法解题了。我强调:看完图,顺向思维,直接得到的方程,一般是最好的`——点到位止,我知道学生对于我的话不一定理解的,就给予一定的暗示和渗透吧。完成“练一练”,重点是第一题(我让学生写出来的)。反思:由于难点吃透,学生对于方程的意义已经掌握了——做到能背能举例能比较能说明,但在“练一练”的回答上我有疑惑。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我估计教材的意图是指哪些是不包括方程的等式,哪些是方程,我也是按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写的,但我还是让学生说说方程全部是等式。教学后,总感别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的问法是二分法,所以我才让学生写等式时不写方程。如果这样要求,哪些是等式?再把等式中的方程找出来。这样要求,可能更加清楚,不会让我疑惑了。《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2《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这是开学第一天,我给孩子们上的新课内容。课堂气氛很活跃,孩子们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本节课的重点是方程的概念以及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中包括两个条件,一个是"含有求知数",一个是"等式"。因此,"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意义的`两个重要的内涵。在上课之前,我本来是想带天平演示以加深孩子们对等式的理解和掌握,后来为了课堂实行方便有效,我只带了挂图,孩子们也学的很积极。在这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断定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要从两个条件入手,一是"含有求知数"二是"等式",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从而学生互相问,这个为什么不是,哪个为什么不是。含有求知数:5Y不是方程,因为不是等式。5+8=13不是方程,因为没有求知数。所以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求知数。X+Y=Z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Y=5也是方程,因为含有求知数,并且是等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基本上可以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也分清了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3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等式的性质是没有多大的难度的,在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解方程时,难度也不是很大。课本安排了不少解方程的题目,学生都能一一解决。仔细观察课本,其实会发现课本上在慢慢增加根据具体情境列出方程并解方程的.题目。这是本单元的难点,这就需要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来写出方程。将等量关系写出方程和学生之前根据等量关系解答是不同的。学生不太习惯,导致列的方程奇形怪状。这里有必要深入探究方程的含义。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方程是从等式演变而来。含有字母的等式才叫作方程。换言之,方程其实是一种含有未知量的等量关系的一种表达式。我们只需要将等量关系找到再将其表达成方程即可。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以往大部分的解题经验所写出的等量关系是从结果出发来写的,一切为结果服务这样一种逆向的思维过程。而现在写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却是从条件出发的一种正向思维。虽然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从条件出发和问题出发两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但这离帮助学生形成这两种思维还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这样的分析,那我们在引导孩子列方程时,就要从条件出发,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了。先要帮助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在引导孩子根据等量关系表达出相应的方程。这一点的学习时必须的。《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4本节课是等式与方程的第一课时,就单单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学生很容易理解,本节课需要克服的难点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方程和等式的关系,从而理解方程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