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15篇(荐)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1一、说教材(1)地位与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比和比例的意义,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以及比例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并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参与、体验意识,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及数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并且喜欢学习数学。(3)重点、难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根据乘法算式写出正确的比例。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比和比例的意义,具备一定的数感和运算能力。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三、说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实践探究法为主,提问法和讲授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交流和小组合作。四、说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引入新课(5分钟)首先投影出示不同长宽比的故事书、科学书,请学生根据书本下方的长宽比数据写出比例,顺势揭题。(二)交流讨论,探求新知(20分钟)1、教师讲授,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多媒体课件出示比例:2、4:1、6=60:40,然后向学生讲解: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向。2、小组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你能发现内项和外项之间的关系吗?”,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这就是比例的性质。3、同桌交流,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字母表示形式思考: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三)巩固提升,深化知识(7分钟)基础题:判断课件显现的数据中哪组可以组成比例。提高题:根据乘法算式:2*4=1*8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四)课堂小结,体验收获(5分钟)师生互动共同总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密切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我将布置以下两项作业:1、分层作业2、实践作业五、说板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2、4:1、6=60:40外项内项内项外项写成分数形式:2、4/1、6=60/40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ad=cd或cd=ad图文搜集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2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内容选自于高中教材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三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三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事件的关系与运算,二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多以基本概念和性质为主。它是本册第二章统计的延伸,又是后面"古典概型"及"几何概型"的基础。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新课改以来考查的热点之一。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难点: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了解随机事件间的基本关系与运算;⑵掌握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并会用其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⑵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索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情趣。三、教法分析采用实验观察、质疑启发、类比联想、探究归纳的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分析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掷骰子的试验中,我们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c1=﹛出现的点数=1﹜,c2=﹛出现的点数=2﹜c3=﹛出现的点数=3﹜,c4=﹛出现的点数=4﹜c5=﹛出现的点数=5﹜,c6=﹛出现的点数=6﹜D1=﹛出现的点数不大于1﹜D2=﹛出现的点数大于3﹜D3=﹛出现的点数小于5﹜,E=﹛出现的点数小于7﹜f=﹛出现的点数大于6﹜,G=﹛出现的点数为偶数﹜H=﹛出现的点数为奇数﹜⑴以引入例中的事件c1和事件H,事件c1和事件D1为例讲授事件之的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⑵从以上两个关系学生不难发现事件间的关系与集合间的关系相类似。进而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