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韩愈祭十二郎文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祭十二郎文,完成本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首先,在第一个自然段中你有没有有疑惑的地方?(朗读)生:“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这句,抚慰十二郎的孩子我可理解,为什么还有“乳母”这个人?师:发现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乳母这个角色在古代在地位上属于那个阶层?生:奴婢。师:在情感上与主人却有着血浓于水的深情。比如:东汉安帝曾封自己的乳母为“野王君”,顺帝封乳母宋氏为“山阳君”,到了明朝,成祖封乳母为“保重贤顺夫人”。所以,韩愈要去抚慰其乳母。生:还有“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守丧之人为什么还要有奴婢?师:奴婢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无外乎就是主人财产的一部分,既然是财产,当然可以自由支配。命运不济之奴婢,想守丧的机会都没有,主人亡故后,他们如主人其他物品一样殉葬了。殉葬中最惨无人道的莫过于用活人陪葬。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率百官与后宫妃嫔、夫人,护送死皇帝灵车,浩浩荡荡前往骊山。到了陵地,一干人等将棺椁送入地宫,秦二世突然下令:“先帝后宫人等,未生子者,出焉不宜,应该殉葬!”后宫佳丽达万余人,绝大部分未曾生子,故此令一下,众女号啕大哭,声震四野。众佳丽魂飞魄散之际,墓圹的石门已被工匠关闭,并用土封死。无数的美女,就这样到地下继续陪伴死皇帝去了。胡亥,把以活人殉葬的“皇家礼制”推向顶峰。生:这段中“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力”是尽力的意思,是一种承诺;我记得在文章中这已经算是第三次提到了扶灵柩回到祖先的墓地,现在也有很多家族墓地,我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在死后都有这样的情怀?师:这当然属于中国的叶落归根情结。所以人们对墓地的选择极为重视,在这方面来讲,中国被称为风水宝地的是哪些城市?(众说纷纭)师:我给大家说两座古都,一是南京,一是西安。南京被诸葛孔明称为“帝王之宅”,城东谓之盘龙,城西谓之卧虎。帝王与贵族的陵寝在此地有30多座,这其中有名扬天下的明孝陵与中山陵。西安墓地当首讲唐十八陵,以西安为中心,300多座陵寝绵延150多公里,跨6个县,气派无人可及,李世民陪葬墓就有200多座,是世界上陪葬最多的帝王陵。生:这么多的墓地,加上现今遗体火化后的存放,无疑变成了一种负担。师:很有见地,所以,我们要提升环保意识。瑞典被誉为“一切都可再利用的国家”,瑞典提倡环保殡葬法,将死者的遗体变为肥沃的土壤撒于公园的一株植物下,所以每个瑞典人都可在遗嘱上写明将“变成”哪种植物。接下来,学习下一自然段。这一段情感变化徐疾错落,感情澎湃起伏,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中能够体悟这份情感,并说出哪些句子能带给你感动?生:我喜欢“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这句中无限拉大了生与死的距离,在距离中感到了无尽的悲哀与寂寞。生:我被“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这句感动,师:大爱无言,“如此而已”包含了太多的责任、太多的情感、太多的不舍……【拓展延伸】祭十二郎文韩愈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