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的背景(课本P1503点)时间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内容(2个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布雷顿森林会议是两个概念(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参看新坐标P124表格和思维导图误区警示(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区别和联系)新坐标P123关贸总协定成立的时间宗旨意义(课本P152)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新坐标P120(4点)美国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主导性的表现(4个方面新坐标)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概念(课本P153绿色部分)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1967、1991199319992007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参看新坐标P127主要经济区域集团的比较新坐标128世贸组织的建立背景建立宗旨意义新坐标127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间利和弊新坐标127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新坐标128经济全球化秘区域集团化的关系131页新坐标P130体系表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6.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P130名称背景目的内容特点效果战时共产主义1、2、①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②后来以此向过渡①农业制②工业:企业化③流通:取消④分配:⑤其他:劳动义务制实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高度集中计划管理,排斥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①为战胜敌人提供了保障,使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站稳了脚跟;②战后继续实施却加重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和————危机①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生产,②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①农业:②工业(租让,租赁)③商业:④分配: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①②③17、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1)工业化之路方针:年月第大正式提出了成果:弊端:(2)农业集体化:方针:成果:评价:积极消极18.列举“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主要表现:P138(1)经济: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②在经营管理体制上,③在经济建设方针上,优先发展(2)政治: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苏维埃成为党中央指示的表决机器;党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手中。(3)文化:采用行政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19.认识斯大林体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该体制的积极作用:①经济: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推动了苏联30年代工业化的迅速实现、40年代卫国战争的胜利以及二战后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②政治: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社会稳定。(2)该体制的局限:①经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大包大揽的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②政治:导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大清洗运动的发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③文化:日趋单一,创造性受到极大压制。附三:农业集体化:P137(1)原因:①个体小农生产难以满足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对粮食需求的大量增加②粮食收购危机的出现(直接原因)(2)进程:1927年方针、1929年开始、1937年完成(3)特点:违背自愿原则,通过行政命令强迫农民加入;对抚弄采取消灭政策;(4)作用:①为解决工业化继续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②局限:只为配合国家工业化,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人教社旧教材:与当时农业生产力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20.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改革开始的原因:①改革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严重阻碍苏联社会的进一步发展②改革的可能性: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出现改革契机(2)改革历程:新坐标(P117页左上赫氏与勃氏改革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