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暗示教育机制的创设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姜丹敏所谓暗示教育指通过教育者的精心设计,使受教育者处于无对抗状态中,并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受教育者发放教育信息,从而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暗示教育以有限寓无限,是教育的“根本”。暗示以在场者寓不在场者、显现者寓隐蔽者,从而构成了在场与不在场、显现与隐蔽相互作用的教育场域。暗示之物是指引之物,指引人们超越显现者,红旗不是画布与油彩的组合、扁担不是一根实木。当我们把捉到了这个暗示物时,恰恰不是我们注视这个物时,即我们不是把它当作“是其所是”的物加以确定的。在暗示教育中,红旗寓祖国、扁担寓道义。电视中奥运会场冉冉升起的红旗,寓示着奥运健儿的汗水、东亚病夫“历史”的改写、体育事业的振兴。它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是追求卓越、发奋学习,使祖国的各行各业在世界上都能出“奥运金牌”,实现民族事业的全面振兴。革命纪念馆中朱德的扁担,寓示着革命的艰辛、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扁担担起的是革命道义,它给学生的启示是担起这一道义,将先辈们未走完的路走下去。在暗示教育中是不在场、隐蔽的东西使在场、显现的东西之意义变得深厚。暗示教育是虚实统一,在有限中求无限。给学生留下“空白”,寻思不在场、隐蔽的东西,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应。善于暗示的教师能使一幅画、一首诗、一个雕塑乃至一件生活用具都能产生言不尽意的教育妙境。暗示教育以在场者寓不在场者,要求教育从已知中导出未知。教育不是将学生的头脑变成装载知识的图书馆。“为创造性而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掌握思维的金钥匙,就离不开暗示教育。因为这种教育给学生的是“渔”而不是鱼;是点金术而不是金子。教育者不是知识的装卸工,不能仅仅让学生记住一些现成的理论条文。而是教会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教育要使学生不仅学会书本中的知识,而且会学书本外的鲜活的生活实践知识;不仅学会今天的知识,而且会学明天的知识。这就要求教育要超越在场者,趋向不在场者。暗示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使人超越在场者(暗示物),如果没有由此及彼的超越(仅仅是对暗示之物的瞠目凝视),恰恰就不可能形成暗示教育。当人们说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是一种超越时,都意味着教育要有一种由此及彼的暗示。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暗示教育,就没有创造性教育、没有超越性教育。如此,整个教育都会变得无意义。暗示教育是教育的“根本”,而不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手段或策略。一、暗示教育的特征1、立体性和情境性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暗示心理学的先驱H•伯恩海姆认为凡是来自环境——地理、种族、社会、家庭的刺激,都是对于整个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酵素,因为它作用于人的心理。比如听人说话,听者对说者的评价不仅根据内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他的语调、姿态、体貌和社会地位的感应和影响。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官从多个方面、多条渠道影响着人们,这种立体化的信息途径决定了暗示教育具有立体性。如果一位教师嘴里对学生讲着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要为理想而奋斗,自己上课却无精打采,结结巴巴,一付混日子而已的态度,这样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信息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使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感到怀疑,继之而来的学习则有声无义,名实相缪,心口不同。暗示的立体性要求暗示教育具有情境性,即通过教育者在学生周围设置特定的环境——情境(物理的、心理的),统一协调多种信息,如发挥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从而形成特定的教育氛围,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作用,使学生的心理与教育内容协调一致,形成理性与非理性高度统一。2、潜隐性和启发性对青少年学生来说,任何直陈大道理的教育,都难免会受到心理对抗的厄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造成青少年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转引自胡兴松:暗示教学,载《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8年第10期。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把有意识的信息隐蔽于意识阈之下,悄悄地进行陶冶,使受教育者在活动中潜移默化,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从而达到预期目的,是暗示教育的潜隐性的特征。暗示教育的这种潜隐性使它在教育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对这一点有精辟的论述,他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心灵之路的基础。”转引自胡兴松:暗示教学,载《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8年第10期。暗示教育这种藏而不露的潜隐性决定了暗示教育从本质上来说还具有启发性的特征。坏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