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程标准】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考试大纲】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课前自主预习区】一、西汉专制集权的加强1.背景:七国之乱(1)原因:汉初,刘邦推行,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但和之间矛盾激化。(2)经过:前年,吴王借口“清君侧”,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3)结果:汉景帝平定七国叛乱,诸侯王的和权力被收归中央。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目的: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2)措施:实行,强干弱枝;在中央建立;设置,专职监察地方官员。(3)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二、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1.藩镇割据(1)成因:平定后,唐代宗将及平叛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膨胀。(2)特点:①职位往往,,朝廷事后追认;②自己委任官吏;③掌握本地税收;④拥有强悍武装。(3)后果: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导致分裂局面的出现和延续。2.五代十国(1)实质:唐末以来的进一步发展。(2)特点:更迭频繁,生活困苦。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目的:解决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2.措施:(1)军事上:将禁军划归“”统领,发兵权归,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2)政治上:①中央:相权被分割,军政归掌管;财政归掌管;宰相只保留。②地方:削夺、和的权力,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下设,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出任州郡长官。(3)经济上:州郡自留一小部分,其余由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维护了和。3.影响:(1)积极:改变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2)消极:造成了“、“、“”的国家财政危机。导致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四、皇权的不断加强1.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明初,设中书省,丞相位高权重。朱元璋吸取元朝、的教训。(2)废除:明太祖下令裁撤,废除,皇帝亲掌,直接管理国家政事。(3)影响:发展到新高度。2.内阁的设置(1)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事务繁多。(2)设立及职责:明太祖时设,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开始参与的商讨,后来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3.军机处的设置(1)背景:清初设立处理日常事务。负责军国大事。(2)目的:①处理。(直接目的)②为了加强专制皇权,解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限制(根本目的)(3)职权:处理军务,后来可参与处理、制定、审理等机要政务。(4)影响:简化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行政效率;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⑴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⑵消极作用:①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世界潮流);②皇权专制,容易形成暴政,出现政治腐败(政治);③文化专制,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思想文化);④极大妨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经济)【课堂展示探究区】【知识拓展】1.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着那两对基本矛盾?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相权受到牵制削弱、分割,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监督控制,地方权力逐步缩小,地方服从服务于中央。2.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特点: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②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③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④皇帝有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⑤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牢牢控制地方官吏。(2)弊端: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走进高考】1.(2010高考广东文综14题)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2.(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3.(2011·海南单科·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