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马说的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说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马说的教案1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教学重点: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2、托物寓意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1、教师范读。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5、学生齐读。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其真不知马也。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1)同桌间互相听读。(2)指名学生朗读。(3)全班学生齐读。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六、教师小结。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马说的教案2一、自主练习⒈给加点字注音。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⒊填空。①韩愈,字,代著名家,他的著作收在《》里。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二、阅读延伸(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⒋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③安求其能千里也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⑤不以千里称也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⒍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①才美不外见通含义: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含义:通含义:③其真无马邪通含义:⒎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④其真无马邪?⒏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④食之不能尽其材。()()⒐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⒑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⒒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马说的教案3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例子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作者提出他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作者把这句话对你们说十遍、百遍,你们相信吗?应该怎样你才会相信?2.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要举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例子?二、解读事例,探寻勤奋1.走近司马光。(1)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2)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3)长大后他更加勤奋体现在哪里?文中“警枕”是什么?司马光为什么要用警枕?他想提醒什么?(4)小结。2.走近童第周。(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①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②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③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