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察物体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观察物体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12—13页的内容。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物体的能力;2、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会进行分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物体的能力。2、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不同,并能正确辨认。教具准备:茶壶、汽车模型、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件演示《盲人摸象》的故事,导入新课。二、观察实物,教授新知。1、观察汽车模型,并和小组同学说说你看到什么部位,是什么样的。2、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有两位小朋友也在观察汽车,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他们看到的分别是汽车的什么部位,是第几幅图呢?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并说出怎样判断他们看到的是第几幅。除了从侧面、后面观察物体之外,还可以从什么位置观察呢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说说我们怎样去观察一个物体呢?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呢?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1、猜一猜:课件演示物体,学生说说是什么物体,从什么位置观察的。2、观察小组中带来的玩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然后交换位置观察。3、小组活动:观察桌面上的茶壶,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同学用动作表示出看到的茶壶的形状。四、拓展延伸。放一热水瓶于教室正中,学生围坐于四周,将自己所看到的热水瓶的形状画出来。板书:观察物体正面侧面上面下面观察物体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例1与做一做,练习十六第1、第2、第3题。(教材第68、)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过程,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3、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教学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教学准备:写上不同文明用语的大正方体,实物数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1、教师拿出写了文明词语的正方体。谈话: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每个面都写着不同的文明词,请你坐在你的位置上,头不摇动,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指名不同方向的学生说。(学生有的说“您好”,有的说“谢谢”,有的说“对不起”。2、提出质疑:为什么他们向我们介绍得不一样呢?谁说的正确的?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那一面观察吗?(板书:前面后面侧面)教师指出:侧面有两个不同的方向,左面看到我们称为左侧面,右面看到的我们称为右侧面。3、揭示课题:虽然是看到同一个正方体但是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每个面的文明词也就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谈话引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初步感知、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构建新知。(1)本位观察:谈话:(出示玩具熊猫)这是什么?老师为每一组同学也准备了一只熊猫,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熊猫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熊猫照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黑板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生1:我从正面看,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生2:我从右侧面看,和第三幅图是一样的。生3:我看到它的圆圆的尾巴,和第四幅图是一样的生4:我从左侧面看,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谈话: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熊猫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2)换位观察: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熊猫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熊猫的那一面?生1:我现在看到的是侧面,刚才看到是前面。生2:我现在看到的是背面,刚才看到是侧面。质疑: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生1:我们绕了一圈。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座位,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3)情感交流:教师:看过之后,你都想对熊猫说些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熊猫”,再交换位置,进行观察,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2、连一连(完成教材“做一做”)。三、巩固新知。1、说一说。(完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