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设计教学主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一、教材分析“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二、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长度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长度观念。但是学生对厘米这个概念接触得较少,对米感性认识较多,所以对认识厘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特定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长度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厘米”的观念。三、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在建厘米和米的表象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感知、猜想和验证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演示图象,更好地教会学生“数像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展示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课上学习交流和课外调查研究、网络资源参考利用和生活实际亲历探究的方式完成下列任务:(1)利用网上资源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尽可能多总结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交流和整合(2)在小组和班里开展针对性互动交流,对所形成的认识和成果进行调整和完善。(3)通过解答问题,进一步体会厘米和米长度单位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写出反思总结。预期成果:(1)认识厘米,建立厘米概念。(2)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在建立1米、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第一环节:情景引入1.提问(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黑板的长。说说有什么感受(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以回答的方式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用书本、黑板擦等工具量黑板。用多媒体展示测量工具如:米尺、三角板、皮尺、激光测距仪等第二环节:探究新知(1)认识米请同学们猜猜1米有多长,用手势比画。(2)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是以10厘米为单位)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3)体验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同时板书:1米=100厘米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观察猜想验证通过自己量身高,来初步感知1米的概念,从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