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十一讲管理控制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芮明杰教授目录第一节、管理控制概述一、为什么需要控制?现实中几乎所有的计划都不可能完全顺利地得以实施,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组织内部因素的变化。企业的内部资源状况或人员行为的结果与计划中的条件或假设不符。2、外部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控制工作的目标就是要发现计划执行中的问题和偏差,并且采取纠正措施,使得计划能够得到执行。二、控制的含义管理控制就是监视组织各方面的活动,保证组织计划和实际运行状况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控制通过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效果进行衡量和校正,以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狭义的控制: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完成情况,针对出现的偏差采取纠正措施。广义的控制:还包括在必要时修改计划标准,以使计划更适合于实际情况。三、计划与控制的关系计划和控制密不可分,计划越是明确、全面和完整,控制的效果越好;控制工作越是科学、有效,计划越容易得到实施。四、管理控制的基本内容比较器六、管理控制的目标在现代管理活动中,管理控制的目标主要有两个:1)限制偏差的累积:一般来说,工作中出现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小的偏差失误在较长时间里会积累放大并最终对计划的正常实施造成威胁。因此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统应当能够及时地获取偏差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矫正措施。2)适应环境的变化:制定出目标到目标实现前,总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组织内部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需要构建有效的控制系统,帮助管理人员预测和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并对由此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作出正确、有力的反应。七、管理控制的特点:1)目的性:管理控制无论是着眼于纠正执行中的偏差还是适应环境的变化,都是紧紧围绕组织目标的;2)准确性、及时性、经济性3)整体性: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从控制的主体看,完成计划和实现目标是组织全体成员的职责,二是从控制的对象看,管理控制覆盖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4)动态性:组织不是静态的,决定了控制标准和方法不可能固定不变,应动态,以提高适应性及灵活性;5)人性:管理控制本质上是由人来执行而且主要是对人的行为的控制。第二节、管理控制的基本模式根据控制对象、时点的不同,管理控制可以分为前馈控制、同步控制和反馈控制。输入时间一、前馈控制(预先控制)在工作正式开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并采取防范措施,(如规章制度的制定)。优点:①可防患于未然;②针对计划行动所依赖的条件进行控制,不针对具体人员,易于被员工接受并付诸实施。缺点:①需要及时和准确信息;②要求管理人员能充分了解前馈控制因素与计划工作的影响关系。二、现场控制(同步或同期控制)工作进行中所实施的控制(如管理者亲临现场),主要有监督和指导两项职能:①监督:按预定标准检查工作;②指导: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自己经验指导下属改进工作,或与下属共同商讨矫正偏差的措施。优点:有指导职能,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缺点:①受管理者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的制约;②现场控制的应用范围较窄;③容易在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之间形成对立情绪。三、反馈控制(事后控制)在工作结束或行为发生之后进行的控制(不合格产品进行修理),注意力集中于工作或行为结果上,纠正今后活动。是实际管理工作中最常用的控制类型。优点:①在周期性重复活动中,可以避免下次活动发生类似问题②消除偏差对后续活动过程的影响③可以提供员工奖惩的依据。最大弊端:实施矫正措施前,偏差、损失已产生。第三节、管理控制的过程一、控制过程的基本构成1、制定控制目标,建立控制标准:是控制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是检查和衡量实际工作的依据和尺度;2、衡量实际工作,获取偏差信息:偏差信息是实际工作情况或结果与控制标准要求偏离的信息。了解和掌握偏差信息,是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信息是控制的前提和基础。3、分析偏差原因,采取矫正措施:控制措施、对策、办法的提出必须建立在对偏差原因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控制工作的三项基本要素控制标准偏差信息矫正措施二、控制标准的实质和要求1、标准是一种作为规范而建立起来的测量标尺或尺度。控制标准是控制目标的表现形式,是测定实际工作绩效的基础。制定控制标准是控制工作的起点。2、有效控制标准基本特征:1)简明性;2)适用性;3)一致性;4)可行性;5)可操作性;6)相对稳定性;7)前瞻性。3、控制标准的制定要求(1)要使控制便于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衡量,当出现偏差时,能找到相应的负责单位(2)建立的标准应该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3)建立的标准还应与未来的发展相结合(4)建立的标准应尽可能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