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智慧校园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一、发展现状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网络化”、“数字化”两个阶段,很多高校已经在信息化建设浪潮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随着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AI、5G等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各类应用的迅速普及,也必将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深度变革。学校自2014年开始筹建以来,在原职教中心信息化基础上,逐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经过五、六年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目前已初步完成支撑智慧校园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和基本应用建设,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层面:一是网络全面覆盖。已形成学校各幢楼宇间光纤互联、千(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网络布局,共有信息点位4500余个;行政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楼等部分场所实现无线网络的覆盖。校园网互联网出口双链路,带宽600M;学生宿舍区域为学生自行选择网络运营服务商,出口由学校统一管理,出口带宽为1000M。二是初步建立统一计算存储框架。学校建有100余平方米的B类标准机房一个,采用H3CCAS技术搭建智慧校园云平台,实现了计算和存储资源的集约化建设,承载学校教学、管理等各类数字化校园业务系统,目前已开设虚拟主机约34台,存储容量32T,为学校各类应用系统的部署,提供了弹性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同时根据应用系统的运行特点,建立了不同级别的数据和应用的备份体系,为下一步数据中心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是系统应用初见成效。2016年全面启动智慧校园建设,网站群、教务管理、图书馆、一卡通、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网上办事大厅、教师培训管理、统一身份认证、校园出入门禁、视频监控等应用建成并运行。四是网络安全逐渐深入。学校网络空间安全建设逐步投入,校园网部署了防火墙、VPN、WAF、云平台底层安全防护等安全设施设备,初步形成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同时,针对信息结构安全保障的要求,对信息网络进行分域分级,按学校业务划分安全域,并能根据安全域支撑的业务,通过有效的路由控制、带宽控制,保障关键业务对网络资源的需求。二、面临挑战尽管在“十三五”期间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前期的信息化主要偏重于基础设施和管理类信息系统建设,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办学能力的迅速提升,学校信息化需求与信息化水平不平衡的矛盾日益显现,尤其是在教学信息化创新方面。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化,学校未来信息化的建设重心必将发生变化,逐渐从“硬”转向“软”,从校务管理信息化转向教学手段信息化。从目前我校信息化应用水平来看,无论从“质”还是从“量”的角度,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面临一系列挑战。(一)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学校虽已成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图书信息中心具体承担智慧校园建设职能,并新设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但是缺少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在总体设计规划、统一管理、集约建设等方面仍欠缺高效的管理机制。尚未建立信息化建设全校一盘棋机制,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上,各部门和二级学院存在着各自为政,建设资金分散等现象,难以统筹形成合力。(二)数据孤岛问题依然存在虽然目前学校的应用系统数量不是很多,但由于缺少信息化项目的统筹管理手段、缺乏顶层设计,基本上都是由部门或二级学院独立建设,因此产生了各个应用系统中的数据的封闭独立性,对数据共享带来较大问题。同时由于数据的重复采集、数据标准不统一,在数据的正确性、权威性、完整性、共享性以及时效性方面大打折扣。在行政管理横向层面主要表现在教务、学工、人事、财务、后勤等各部门疲于应付相互来回索要、核对数据,占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法进行深入的数据统计及业务流程优化;在单一内部层面,如教务系统、网络学习平台、实习系统平台之间的数据相互未曾打通,对学生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制定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困扰。(三)教学手段信息化相对落后学校在智慧教室建设上比较滞后,目前绝大多数教室仅仅配置了云桌面、投影等多媒体设施设备,在软件上缺乏网络教学平台,很难支撑课堂教学创新。大部分课程还是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网络课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手段普及不够,缺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缺乏工具支撑。(四)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比较薄弱虽然目前学校网络部署了防火墙、WAF等基本的网络安全设备,但离安全等级保护2.0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缺乏网络入侵检测、漏洞扫描、堡垒机等安全防护体系,现有安全防护无法掌握实时网络攻击、网络安全漏洞数量与位置、很难做到精准主动防御,只能发现问题后被动应对,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目前学校校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