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实现多知识学科背景下的能力培养[摘要]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国防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在选择上虽然都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但仍有不妥当的地方。可以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探讨人武学院如何实现多知识背景下人才的能力培养。[关键词]高校课程体系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7-0074-022020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给全国的大学生们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希望同学们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作为融军事学、教育学和管理学位一体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国防教育与管理方向),要践行胡总书记的讲话指示精神,核心就是实现多知识背景下的能力培养。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是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对全体公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国防政治、思想品德、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和体质及国防形势等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切活动。这种教育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提高军民的国防意识,强化其国防观念,从而进一步增强捍卫国家安全的能力。国防教育主要包括国防思想、军事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其任务即是普及国防知识、强化国防观念、培训军事技能。(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国防教育与管理方向)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国防教育与管理专业所需的理论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胜任国防教育、人民武装、行政管理、公共事务管理和国防教育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三)国防教育人才培养国防教育人才培养即是培养能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的过程。和平时期,为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世界各国对常备军队规模都相应的作了削减,在国家控制常备军规模的同时,都不遗余力地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一旦国家需要,便迅速将其转化为国防实力。就我国而言,国防后备力量主要由民兵、预备役两部分构成。只有对民兵、预备役进行系统正规的国防教育训练,不断提高其素质,使之与信息时代的需求相适应,他们才能在战争期间真正成为捍卫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而要真正搞好国防教育就需要专门从事这一职业的工作人员,因此,国防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就显得迫在眉睫。为适应新形势下国防工作的需要,云南民族大学人武学院开设了国防教育与管理专业,该专业根据国防教育工作性质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活动,使学生在接受心理素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通过学习,具备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从事国防教育工作的能力。二、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国防教育与管理方向)在实现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及不足培养国防教育人才的综合能力,实现多知识背景下人才的能力培养,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便是课程体系建设。国防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在选择上虽然都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都是为满足人才培养需求而设置的,但仍有不妥当的地方。首先,没有注意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选择出来的课程内容没有顾及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培养,不能被学生同化、认可和吸收,甚至有些课程对学生将来的行为、态度、个性等不会产生什么明显的影响,过于专业化。其次,课程设置还存在统一化、模式化的问题。我们在290名学员中对所开设的38门必修课程进行了“课程存在现行问题”、“专业所缺课程领域”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该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统一化、模式化的问题,即教师偏重于灌输知识的技巧,学生只能作为知识的接收器;一些专业课的课程内容陈旧过时,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教学内容只注重抽象的知识,案例教学也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三,基础课有了量的增加,人文教育却依然缺失。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增大了基础课的比例,但却浮于形式,所增课程没有实际意义或者没有质的保证。三、实现多知识(学科)背景下的能力培养(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课程设置要和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相联系。针对课程体系单一、专业口径狭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的现状,进行课程选择改革。这需要根据市场要求,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增加一些新兴的课程,如在专业课方面,可增设《现代教育技术》、《城市人民防空》、《基层社会管理与政权建设》、《当代世界国防教育》等课程,这些专业类课程与原有课程体系相比较,更为切合实际和专业领域发展的需要。第二,重视综合课程,跨学科选修。从课程调查表明,学生和教师均认识到,仅靠口径狭窄的专业知识是难以适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