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文档列表 / 实验 / 文档详情
论证据的本质.doc 立即下载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论证据的本质.doc

论证据的本质.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对证据本质的认识10级法学孟媛媛1022410019证据是整个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而证据的本质问题则是整个证据立法体系的基石。但是,证据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诉讼证据的理论与实践中一直都有争议。古今中外的许多法学家都对证据的本质问题进行过讨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对一项事物本质的认识应该从其概念和根本属性着手,因此,本文将从概念和属性两方面探讨证据的本质。证据本文所说的证据,指诉讼证据,不同于一般生活中所说的证据概念。的概念日常生活、工作和科研当中,“证据”一词被广泛运用,人们常常要举出自己知道的事实,来证明另一些事实的存在。所以,一般意义上的证据,指证明的凭证,用一些已知的事实来证明一些未知的事实的存在。但是,诉讼证据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证据,指审判人员、检查人员、侦查人员等依照法定的程序收集并审查核实,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材料,即理论界所主张的“材料说。“材料说”主张,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使用“材料”一次,表明了学者试图在证据概念层面上回避证据真实性的良苦用心。例如,英国证据学家摩菲认为,“证据是能够说服法官认定某个案件事实为真实或可能的任何材料。”其法律根据,如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二:一是第48条:“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包括:(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鉴定意见;(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二是第50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从《行政诉讼法》所确定的证据种类来看,行政诉讼证据是指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和手段。马原主编,《中国行政诉讼法讲义》,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6、87页。根据上述规定,对诉讼证据的概念应作如下理解:从证据所反映的内容方面看,证据是客观存在的材料。从证明关系看,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凭据,是用来认定案情的手段。从表现形式看,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表现形式,诉讼证据是客观事实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从属性来看,证据成了反映案件事实的载体,而非案件事实本身。从证据的种类来看,法条采取用的开放式的立法模式,在列举八项证据种类的同时,使用的是“证据包括”的表达,为新的材料被认定为证据确立了法律依据。2012年刑事诉讼法采用了“材料说”来定义证据的概念,标志着对实质证据观的扬弃,对形式证据观的确立,是对证据本质属性理解和认识的重大转折。以前我国传统的对证据本质的认识为“事实说”,认为“证据就是事实”。其主要法律依据是之前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第一款的规定:“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证据有以下七种:(一)物证、书证;(二)证人证言;(三)被害人陈述;(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陈述和辩解;(五)鉴定结论;(六)勘验、检查笔录;(七)视听资料。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证据。”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定义存在的内在矛盾: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是真实的,证据既是事实,却又要再“查证属实”,是不是认为证据并非都是属实的呢?况且,实践中证据是有真有假的,而非都是真实的。如果“证据就是事实”这一结论成立,则诉讼活动的唯一目标只是收集证据,而对证据的审查与判断就毫无意义。可见,“事实说”并没有准确揭露证据的本质,难以自圆其说,故在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其被淘汰。证据的属性证据的属性是证据本质的具体化的表现或分解,是证据赖以构成的重要要件,也是判断实物是否为证据的重要标准,是证据区别于其他非证据的标志。汤维建《关于证据属性的若干思考和讨论》载于《政法论坛》,2000年版,.对证据的属性的正确理解,对于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证据的本质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建立证据法学理论体系并确立其指导性原则有着基础性的价值。我国关于证据属性的通说为“三性说”,即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客观性客观性,指证据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我国传统的证据学原理中,客观性是证据的最为本质的属性,是证据不可缺少的成立条件。证据客观性的根据有二:一是由于案件本身的客观性所决定,任何行为的发生都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二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坚持物质第一性、认识第二性的基本立场,因此证据的客观性是必然存在的。但是证据是否仅仅具有客观性而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呢?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于证据的客观性的争论就从未停止。争论的焦点问题是证据是否应具有主观性,以及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不可否认的是,证据的形成、认识和运用离不开主观意识,证据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不是矛盾的,是统一的。一般意义上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论证据的本质

文档大小:40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年会员
99.0
¥199.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

手机号注册 用户名注册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登录
手机号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扫一扫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

首次登录需关注“豆柴文库”公众号

新用户注册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年会员
99.0
¥199.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