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设计教学基本信息题目16.*找骆驼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第16课《找骆驼》个人信息设计者姓名单位周亚浩嘉善县大通小学1.教材分析《找骆驼》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读课文提出问题”为主题展开,《找骆驼》一文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以后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起到铺垫作用。课文改编自阿拉伯的一个民间故事,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课文共11个自然段,运用人物对话的形式,按“丢骆驼——找骆驼——找到骆驼”的顺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为了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展的需要,本课我采用了如下教法: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以图文结合、多媒体教学、表演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辅助教学。2、以读代讲法:在语文能力体系中,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读书是理解课文最好的方法。让学生有层次的读,尽情地读,力求读出对课文的独特感悟。3、质疑问难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十分重要,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2.学情分析在经过了两年多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自学HYPERLINK"http://www.520xy8.com/xiaoxuesheng/%E8%AF%AD%E6%96%87%E5%AD%A6%E4%B9%A0%E6%96%B9%E6%B3%95/"\o"方法"方法,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与同学合作交流。对语文学习也有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或表演的学习内容比较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时,部分学生有畏缩情绪。有少数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缺少自信心,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因此在本文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特点,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在读读、画画、议议中整体感知文本,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学会倾听,在共同交流中,情境交融,构建新知。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对三年级学生的识字、阅读的要求,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等,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主动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并积累文中词语的意思,学会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者在有疑问的地方做记号。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分角色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思考理解老人是怎么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并能用“……看见……知道……”的句式来说一说;3.情感态度目标:初步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头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教学难点: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4.教学过程这组课文围绕“观察中的发现”这一专题组合来编排。众所周知,观察中要有发现,极为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因此,构思这一课文的教学,从语言文字学习的角度着眼,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能力的培养。我以课文前“学习提示”中体现阅读方法指导的两大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以及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为主线展开学习。设计对以下教学环节:分别是:猜谜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细读课文,理解问题;探究学习,学会道理;回顾总结,明白道理。下面我将一一介绍我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猜谜导入,激发兴趣1.多媒体出示谜语,生猜谜,由此引出“骆驼”及读音。生观看骆驼的相关图片,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骆驼的资料,初步了解骆驼。2.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小节,指名读。切入课题《找骆驼》,板书课题,导入新课。第二部分: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对长句、一下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同时要注意人物的不同语气。读后用直线划出老人问了商人哪三个问题。2.交流划线句,理解句子,学习生字。让学生指名读、轮流读、齐读,鼓励学生提问不能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自提自解(有些不好解释的词语把它放到课文的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