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模式的探讨摘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历来是职业教育的导向。为了顺利的解决职业教育的出口问题,能否和企业在用工要求方面对接的顺利,就是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效果的“硬”指标,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令同行羡慕的亮点。但是,怎样能更好的完成这种对接?这已经是很多职业教育专家们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在近几年的职业院校中使用一些方法和经验进行探讨,希望能为职业教育与企业更好发展、合作抛砖引玉。关键词:职业教育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模式职业教育和企业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供求关系,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为企业培养出实用的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除了具有技术优势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满足企业不同层次、不同环境、不同岗位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指学生毕业“上岗就能顶岗”,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但在现实中,由于我们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职业教育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生源统招统配的教育形式受到了冲击。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迫使职业教育也走向了市场化。近几年来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模式;从教学质量体系的控制,到与国际接轨IS9000质量体系认证;从招生的生源质量抢占,到分配出口的企业竞争,一直是各类职业院校的改革焦点,也是很多职业教育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新观点、新看点层出不穷,此起彼伏。尽管如此,通过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和企业用工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使得很多企业到职业院校招工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在人才职业培养过程中,和企业的要求存在理解上的差异,在设计人才整体培养方案时,忽略了企业需求的实际情况,使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对接的过程中产生了距离。如何能缩小这种距离?经过观察和研究,笔者发现还是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职业教育环境中引入模拟企业环境学校输出的是人才,企业引入的也是人才。人作为贯穿整个过程的主体,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从IS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理念来看,如果把职业院校作为一个企业,那么企业的产品就是学生。学生的分配过程,就等于是产品销售的过程。高素质的学生,必然销路就会好。那么高素质的标志是什么?从企业的评价来看,应该具有三个方面:一是人品可信赖,二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过硬,三是可塑性强。而我们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大多停留在教学的计划、教学大纲、课堂秩序、课后作业、实训教学的等常规教学的几个环节,却忽视了职业教育对学生以人为本的人格塑造。单纯从德育课、职业指导、学院的大型活动,和每周的班级活动,辅导员指导,各种规章制度考核,这些零散而繁杂的组合,很难完成学生健全心理的成熟过程。如果在这过程中,多加入一些企业的元素,多加入一点企业活动形式的引导,和企业人际环境的模拟,是不是能让学生在职业心理成熟的过程中走的更快一些呢?最近看到几篇关于职业院校班级企业化管理的文章,某些学校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并且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他们的做法是在班级的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从企业的岗位称呼,到每天出勤考核、工作质量都模仿企业的考核方法,甚至实行了班级“工资”,各部门岗位也要竞聘上岗,也有待岗和岗位轮换,让学生在没有进入企业之前,就熟悉了企业运行中的管理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酒店管理专业可以模拟酒店企业形式:辅导员(或班主任)是董事长,班长是执行经理,副班长是经理助理,班级按部门分为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人事财务部,组长是部门经理等等,所有的管理人员竞聘上岗,按业绩考核决定连任、岗位轮换或待岗,把企业带入教学环境中。当然这种经验,由于其环境模拟形式复杂,涉及人员较多,所以需要一个专业的整体配合,如任课老师的配合,学院管理部门的配合等等。它需要有一个总体的氛围来形成稳定的状态。比如,我们在一体化教室放一排工箱,提醒学生上岗之前要换好工装;板报可以用企业文化的内容来装饰;门口可以放一个镜子让每个人每天都养成检查自己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等等,形成良好的养成教育氛围……但是不管怎样,这种方法是一个有效的缩短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距离的途径。笔者认为,这是现代职业教育适应企业需要的一种脱胎换骨式的实质性变化,这种变化所形成的趋势,是对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挑战。其实这种模拟工作环境的方法应用于培训,在德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以“模拟公司”的形式对经济类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就是一项成功的探索。选择好的教学模式将企业溶入到教学中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把学生塑造成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职业人才的关键。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复杂的、繁琐的事务变得简单而清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老师决定了教学过程的计划和内容,同时控制了教学进度。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已经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