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四章连锁遗传规律第一节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第二节连锁遗传的解释第三节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第四节交换值及其测定第五节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第六节真菌类的连锁和交换第七节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第八节性别决定与性连锁1问题•多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有几种方式?•当2对或以上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有何规律性?与2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有何不同?2第一节性状连锁遗传的表现一、性状连锁遗传现象的发现3一、性状连锁遗传现象的发现●性状连锁遗传最早是由Bateson等于1906在香豌豆两对性状杂交试验中发现的。●Bateson等的香豌豆实验4实验一P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PPLL↓ppllF1紫花、长花粉粒PpLl↓⊗F2紫、长紫紫、圆、圆红红、长、长红、圆总数P_L_P_llP_llppL_ppL_ppll实际个体数483139039039339313386952按9:3:3:1推算的理论数3910.51303.51303.5434.569525实验二P紫花、圆花粉粒×红花、长花粉粒PPll↓ppLLF1紫花、长花粉粒PpLl↓⊗F2紫、长紫、圆红、长红、圆总数P_L_P_llppL_ppll实际个体数22695971419按9:3:3:1推算的理论数235.878.578.526.24196●连锁遗传的定义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F2中常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称为连锁遗传。●相引相(couplingphase)和相斥相(repulsionphase)7•○相引相:甲乙二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相斥相: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和甲隐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8第二节连锁遗传的解释一、性状分解单独分析二、测交计算配子的百分数9一、性状分解单独分析第一个试验:紫花:红花=(4831+390):(1338+393)=5221:1731≈3:1长花粉:圆=(4831+393):(1338+390)=5224:1728≈3:1第二个试验:紫花:红花=(226+97):(97+1)=321:98≈3:1长花粉:圆花粉=(226+97):(95+1)=323:96≈3:1说明两个单位性状的综合分离不符合独立分配规律,但每个单位性状而言,仍是受分离规律支配的。10二、测交计算配子的百分数●独立分配遗传的前提独立分配遗传的前提是F1个体形成的不同配子比例相同。对于2对性状而言,F1产生四种配子,比例为1:1:1:1。11如果不是这样,F2就不可能获得原来的理论比例。由此可以推论,在连锁遗传中,F1形成多种的配子不相等。12●测交试验○相引相(玉米籽粒遗传)P有色、饱满×无色、凹陷CCShSh↓ccshsh测交F1有色、饱满无色、凹陷CcShsh×ccshsh配子CShCshcShcshcsh总数测交子代(Ft)CcShshCcshshccShshccshsh有色、饱满有、凹无、饱无色、凹陷实得粒数403214915240358368百分比%48.21.81.848.213亲本组合=(4032+4035)/8368×100%=96.4%重新组合=(149+152)/8368×100%=3.6%结论:F1不同类型配子的比例CSh:Csh:cSh:csh=48.2:1.8:1.8:48.2≠1:1:1:1说明两对非等位基因不是独立分配的,而常常是连系在一起遗传,导致亲本型的配子数偏多,而重新组合偏少。14○相斥相P有色、凹陷×无色、饱满CCshsh↓ccShSh测交F1有、饱无、凹CcShsh×ccshsh配子CShCshcShcshcsh总数测交子代(F1)CcShshCcshshccShshccshsh有、饱有、凹无、饱无、凹实得粒数638213792109667243785百分比%1.548.548.51.515亲本组合=(21379+21096)/43785×100%=97.01%重新组合=(638+672)/43785×100%=2.99%结论:F1不同类型配子的比例Csh:CSh:csh:cSh=48.2:1.8:1.8:48.2≠1:1:1:1说明两对非等位基因不是独立分配的,而常常是连系在一起遗传,导致亲本型的配子数偏多,而重新组合偏少。16●重组率(perc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