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维目标】1.了解北大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为办学做出的巨大贡献。2.把握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体会文章思想的文化意义。3.结合文章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4.理解蔡元培校长对北大学子的殷切期望,以及他对社会深切的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及崇高的修身做人的追求。【教学重、难点】1.通过筛选、品读、分析重点句子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2.明确这篇演讲辞的基本特点,能学以致用。【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分析、师生组织课堂活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917年1月4日,隆冬的北京,大雪纷飞,一辆四轮马车缓缓驶进北京大学,工友们恭恭敬敬地向车上新任命为北大校长的这位传奇人物鞠躬致敬。新校长走下马车,摘下礼帽,同样庄重地向他们鞠躬回礼。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在北大近二十年的历史中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北大是等级森严的官办大学,校长是内阁大臣的待遇,从不把这些杂工放在眼里,今天的新校长是怎么了?此后每天,这位新校长进入学校时,都要向工友们鞠躬致敬,久而久之,这成了他的习惯。这不是一件小事,北大的新生命由这个细节开始。而这位校长就是使北大脱胎换骨,走上现代大学之路的北大永远的“精神之父”——蔡元培先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著名的演讲《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聆听一代伟人的演说。二、初读·感知1.学生浏览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明确:①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一番寒暄)。②正文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展开话题(三个要求)。③结尾总结话题(两项计划)。这篇演讲辞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给人一气呵成之感。2.1917年之前的北大可以说正如一个病入膏肓的人,危在旦夕,前途堪忧。文中的“腐败”一词准确概括了北大当时的状况,那么,“北大之腐败”表现为哪些现象呢?明确:在求学动机上,皆有做官发财思想;选科时多入法科,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对于教员,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在求学动机上,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敷衍塞责。可见,北大“腐败”的根源在学生求学动机不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这种求学宗旨明显不是正大,而是渺小;不是崇高,而是卑下。(插入一段关于1917年之前北大的视频。面对这样的烂摊子,蔡元培校长却知难而进,决心整治北大。)三、精读·体悟(一)抱定宗旨1.教师引导:作者认为学生求学宗旨不正大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学生明确:自误,贻误学生,贻误国家。学生朗读:“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但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教师引导:“贻误”是什么意思?从中读出蔡校长怎样的情感?学生明确:贻误,指耽误,使受到坏的影响。恳切告诫青年学子要努力学习,为将来的生活和事业奠定基础,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2.教师质疑: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学生知道求学宗旨是否正大?学生找依据:“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教师追问:大学的性质是什么呢?学生齐读:“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投影显示这句话)学生高声再读,分析句子的含义:作者希望大学能成为不被流俗污染的真正的学门净地。教师补充:作者把它作为第一个希望和要求提出,足见其重视的程度。3.细品语言教师剖析学生心理,引出:同学们,作为演讲辞,你愿意你的校长用生硬的字词、严肃的神情提出要求吗?你愿意你的老师泛泛而谈,总讲些缥缈、虚幻的文字吗?我们进一步品读语言,体味蔡校长如何有的放矢地感召学生。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分成两组讨论。本段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用到了什么修辞?该段用到了什么论证方法?①四个反问句学生首先找出并朗读四个反问句。“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教师引导:四个句子是否可以归类?(提示:字词、语气上是否有差别?)学生交流讨论,找出区别,分别点四位同学,读一句,品一句。学生明确:其一是句末不带“乎”,表达肯定的结论、坚定的立场,发音铿锵有力。其二是句末带“乎”,表达循循善诱,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