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经济可持续性思维具体体现(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经济可持续性思维具体体现一、建筑团队职能和工作方法经济小区域范围自主营建体系,可以让建筑材料和劳动力与当地结合,减少材料与劳动力的流动,以及信息与运输方便所带来的过度消费。建立自主性或在程度上较低依赖性的营建体系,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的关键。由此再延伸到合作社组织,形成半自主的微型经济体。仅需使用市场建屋价约25%货币,透过换工(换工指的是以“工”为计算单位、互换,与主流市场区隔开,尊重人的基本工作权、生存权)既可完成房屋重建。生产设备简化使得建筑成本大大降低。如轻钢系统在国际市场生产中造价过高且生产设备投资庞大,我们研发的系统,与美日轻钢系统相比较,可减少结构接点数量与工艺难度,大幅度降低造价。二、文史经济团队职能与做法以人文促成经济可持续性—以旅游开发为例在未来发展旅游业之时,必须注意保护村落的整体风貌和民族风俗,不能因为外来者的涌入和异文化的冲击而改变了当地村民的文化风俗、道德观念及宗教信仰等,因此在规划社区时就必须考虑到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如何可持续性地进行旅游开发,既提高经济水平又不破坏当地的生态与文化,一直是学界讨论的话题。有学者提出了“前台-帷幕-后台”的模式,可资借鉴。[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所谓“前台”是指村民展示、表演的空间,通过民族文化展示、表演让游客了解民族文化,参与到文化互动中去,对民族文化进行体验。但这些展示、表演、体验实际上都是对民族文化表象化的认知,是舞台化的表演,而不是村民的真实生活。“帷幕”是一个商业文化空间和原生文化空间的文化过渡区,文化的商业化逐渐减弱而真实性逐渐增强。从旅游开发上讲,“帷幕”区不允许大规模的建设,不修建大型的宾馆、购物、娱乐设施,只有旅游功能上必须的设施,这样使其文化形态和社区的社会生活基本保持原貌。游客进入帷幕区不以损害生态容量、经济容量、心理容量为前提,游客的行为受到较严格的限制,当地社区的行为也受到制约,严厉禁止商业化的表演,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不因为发展旅游业而过多地加以改变。“后台”是文化的保护性空间,保留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产业结构。后台是相对封闭的,游客人数、游客行为受到限制,是严格的民族文化旅游管理模式。后台的经济发展,一方面以吸引少量的受到控制的高消费游客来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前台、帷幕、后台的统一管理,通过“前台”的收入来补偿。这样会促使居民的文化“自醒”,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有意识地保护好自身的民族文化。平衡经济与人文的空间规划我们认为,不仅是不同的村寨之间,发展旅游业的时候,村寨自身内部也可运用“前台-帷幕-后台”的模式,区分观光表演区和生活区。为了保护村民的日常生活及风俗民情,村寨内可以区别观光区与生活区,但二者不一定截然分开。观光区内,尤其是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允许游客进入参观,而生活区内则要限制游客行为,不允许随意进入。大规模的食宿接待与购物区域最好设置在村寨之外,村寨内只向少量高层次的旅游者(如长期居留的民族文化体验者)开放接待。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必然是旅游开发的一部分,但不能过度商业化,致使村民完全为了经济利益而表演。表演、展示的场所可以建在村口或村外较近的地点,此外还可以建立小型的民族博物馆,逐渐培养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自身的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村寨建设与发展中,可以借鉴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强调村寨保护的整体性和文化、生态可持续性,让村民参与其中,积极发挥主体性,成为自己村寨的管理者。在如何展示、表演民族文化的问题上,也要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发展具文化内涵的产品增加附加价值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重建区旅游商品开发和品牌建设中,要把促进重建区的社会文化发展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内容。为此,要充分认识和尊重重建区内灾民在旅游开发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满足求新、求奇、求变的旅游消费心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对游览原始自然环境,体验民族文化、原生态村落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商品、旅游服务等就成为拥有原生态待开发资源的地区的经济利润潜在来源。其中要特别注意到旅游商品,它是地域文化的凝结,是旅游地文化艺术、传统工艺以及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产物,旅游者购得旅游商品,能加深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艺术造诣、民族风格和喜好的了解,从而达到思想感情的融通。旅游地的形象不仅由各位旅游资源和服务内容构成,旅游商品也是旅游地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塑造旅游区的良好形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里可以借鉴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的“社区总体营造”经验,通过社区居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