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设计武陟县城关高中范国文一、教学目标(一)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与地方风格。(二)探究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对比鉴赏《孟姜女哭长城》与《孟姜女》,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三)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认识民歌民歌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聆听、感受体味中原民歌的音乐风格,了解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难点: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和“起承转合”,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三、教学方法:练习体验、对比、提问、归纳总结四、教学内容《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好汉歌》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提问导入:你所知道的山东民歌、河南民歌、河北民歌有哪些?山东民歌:绣荷包沂蒙山小调包楞调谁不说俺家乡好河南民歌:编花篮王大娘钉缸赶嫁妆一根扁担河北民歌:小白菜孟姜女哭长城回娘家放风筝(二)、授新课:1、《沂蒙山小调》(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一比较。这首歌曲,在音响资源中提供了两个演唱版本。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其二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这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节奏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提示: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1)、哼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歌曲是什么调式?(2)、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说说用什么乐器伴奏?谈谈听后感受。(3)、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3、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提问: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伴奏和演唱风格有什么特点?提问: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提醒学生注意每句的落音,进一步认识、探究“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提醒学生注意每句的落音,进一步认识、探究“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六、课堂总结